要做到真正的芯片自主,我们如何甩掉ARM?
M"半残疾式"的指令集就根本不可能设计出高性能芯片,随着近年来ARM更新指令集,以及购买了MIPS 498条指令集授权后,才使其能在高性能芯片领域一展拳脚。
单纯的指令集本身价值非常有限,真正有价值的是围绕指令集构建的软件生态、指令集的实现方法和自由扩展指令集的权力。
举例来说,华为购买ARM指令集授权,但是不具备自主扩展指令集的权力,只能局限在ARM所构建的生态以及游戏规则里生存。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能够获得ARM产业生态长期的支持,但问题也很明显,无法进行更大程度的自主生态的建设。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龙芯。龙芯在获得了MIPS公司的永久授权后开始自主扩展指令集--loongISA有1907条,源自MIPS的有527条,其余指令都是龙芯自主扩展的。
由于自建生态,龙芯在软件层面就需要自行投入更多的力量进行优化支持。但长远来看,好处很明显--能够真正引领自身产业生态的发展,甚至主导开源社区的发展权。
而购买ARM指令集授权只能是ARM卖什么,你用什么。
5.利润受制于人
由于在ARM体系中,"每个环节做什么"、"有多少利润"在AA(ARM芯片+安卓系统)体系中已经形成潜规则,国内ARM阵营厂商基本沦为AA体系的"马仔"。
如果是购买ARM指令集授权,不仅价格成本昂贵,而且授权期限仅仅5年,还被限定使用范围。最关键的是"买无止境"--指令集到期接着买,指令集更新还得买;每次以什么价格授权,ARM说了算;如果是购买IP核授权,除了一笔不菲的授权费外,每生产一片芯片还需缴纳专利费。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ARM芯片年出货量超过10亿片,但产业依旧不赚钱的原因。
反观在ARM阵营里真正混得好的,诸如高通、苹果、三星、华为等公司,很多都不是或不完全依赖于在市场上直接出售芯片赚钱。
高通在2014年凭借专利业务获得利润66亿美元,芯片业务赚取利润38亿美元,近60%营业利益来自于技术授权费,总利润将近一半源自中国市场。
高通芯片业务38亿美元的利润更多的是依赖于市场份额巨大的因素,但利润的主要来源是高通税、专利授权费等方面的盈利。而2015年被中国国家发改委反垄断后,新版专利授权协议给了大陆手机厂商更大的自由度,谈判难度大幅提升,直接导致至今依然有不少大陆手机厂商尚未与高通签约,专利费悬空未缴,高通2015年3季度净利润锐减44%。
苹果、华为都采用垂直整合模式,自家的手机芯片不外卖,自产自销过日子,芯片价格内部定价,依靠自家手机的高溢价获得利润为芯片业务留足利润空间。
三星也是如此,除了出售给某国产手机少量芯片外,基本上都是依靠垂直整合模式自产自销,依靠自家手机的高溢价为芯片部门预留利润,而非在市场上直接出售芯片。
6.供应链受制于人
国内ARM阵营IC设计公司在供应链上严重依赖境外公司。比如,华为海思麒麟910等相关芯片全部依赖台积电工艺;华为16纳米制程16核ARM公版微结构服务器芯片也依赖台积电工艺;飞腾1500A也依赖境外工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龙芯3A2000和3B2000虽可以采用境内工艺流片。但龙芯目前在国内消费市场的现状也有目共睹。
ARM获得"自主可控"身份意味着什么?
随着国内网络安全和自主可控等规划和战略的出台,国内的IT自主厂商也终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而在中国希望重新制定IT产业游戏规则的时候,国外的IT企业开始模仿类似ARM所采取的"开放授权"的障眼法,纷纷通过技术授权及合资策略成立本土化公司,企图穿上国产"自主可控"的合法化马甲。
比如,目前IBM通过OpenPower联盟授权在国内成立了中晟宏芯CPU企业;微软推出中国政府专用版本的windows10,并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进行销售;IBM的informix数据库也已通过开放授权方式代理给了国内几家数据库厂商。
乱花渐入迷人眼。CPU、操作系统、数据库等产品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性产品,其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从目前情况看,如采用ARM技术授权的厂商在国内俨然已被贴上了自主可控的标签,堂而皇之地进军党政军市场。
如果国家没有对自主可控身份的清晰认定,那么接下来,ARM芯片就可能变身国产自主CPU、微软Windows10就可能变身国产自主操作系统、IBM informix就可能变身国产自主数据库。
- iPad自主A4芯片揭示苹果新发展方向(05-02)
- 龙芯做不好,国芯崛起也无望?(03-29)
- 自主手机芯片势不可挡,索尼秘密研制新“大法”?(10-19)
- 为了扼住命运的咽喉,索尼也要自己开发手机芯片(10-19)
- 小米5C或搭载自家处理器,海思麒麟可不是那么容易模仿的(09-17)
- 国产手机自主芯片之痛,这就是小米拼命搞处理器的原因?(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