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刘润国:依靠开放社区式生态系统打造下一个大市场
在大家谈各种互联网、物联网、高科技、智能、移动技术的时候,背后支撑的无非是软件、硬件。除了商业模式和资本运作以外,很重要一点是要靠软件和硬件实现,芯片行业在中国的实际水平是什么?2012年的时候,整个中国进口芯片的数量达到2000亿美元。这什么概念?超过了中国石油的进口量。而本地的芯片厂商能够提供的芯片产品大概只占2000亿美元中的20%不到。这说明什么?当中国利用人口优势、利用市场优势大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时候,不要忽略这些是靠硬件实现的,硬件智能化、小型化、集成化的核心是靠芯片,芯片最核心的是CPU。
如何打造开放社区式生态系统
ARM的成功,主要是靠开放社区式生态系统,实现了多样化和持续创新。怎么理解?核心有三点:第一,自主可控。在芯片行业,一方面投入非常大、风险非常高,另一方面技术门槛很高,而且随着互联网数据大量的产生和加工处理,安全也是很大的挑战。在考虑商业利益的同时,在保护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可控、自己拥有所有技术的同时,ARM的生态怎么配合? ARM有多种授权模式,首先都是源代码授权,当企业得授权时候,ARM会把源代码交给企业。另外一种,如果不满足源代码授权,还可以采用架构授权,只要保证跟ARM指令集兼容就可以。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庞大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对安全性的需求。换句话说,给了源代码授权,企业只要保证基本的规则就可以。另外一点,在架构授权前提下,只要保证跟ARM指令集兼容,就可以做各种各样应用、各种各样的CPU出来,也就是要自己重新做一个CPU,这对很多国家高科技和核心产业有非常大的帮助。从这个模式上来讲,ARM生态以及ARM业务模式是保证客户的自主可控。
第二,开放平等。ARM不会因为几十人小公司就不给授权,只要有想法、只要付给ARM相应费用,ARM就会授权。ARM最小的授权可以达到十几万美元,最大的授权可以达到几千万美元,这是我们说的开放平等。另外,ARM不会因为大企业就收很多钱,ARM的规则是保证能长期发展,我们是夹缝中生存。当ARM CPU做的性能不够好的时候,别的企业会自己做。倒退十几年前,全世界CPU架构有几十个,到现在为止市场上能经常看到的只有两个,一个是传统英特尔的X86架构、另外一个是移动市场里的ARM CPU架构。ARM想做百年老店,不希望做的非常大,但是要做的非常精,能在占领生态中核心位置。其次,ARM的CPU不但做的好,还要卖的足够便宜,让其它的企业没动力自己做CPU,这是对开放平等的理解。ARM按照规矩收费,不会多收费。另外,ARM不会因为有竞争就不给授权,英特尔跟ARM有竞争,但英特尔也是被ARM授权的对象。早在三年前,我们就给英特尔授权架构License。只是当时英特尔在PC和服务器市场发展的非常好,就没用这个授权。最近英特尔的两个并购案,都是基于ARM的技术。英特尔现在也是ARM的客户,也要向ARM交Royalty费和出货报告。
这个世界是交融的,大家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平等。大家都知道,手机发展和操作系统有很大关系,安卓的成功取决于既开放又有一小部分保留。如果过度开放,全是免费开源的,将导致极度碎片化,而适当保留则能保持一致性和生态完整性。ARM也是这样,保证指令集的兼容、架构级的兼容,其它都需要自己去创造。
第三,颠覆创新。ARP生态阵营里非常不缺乏颠覆式创新的合作企业,典型代表就是诺基亚和苹果。诺基亚的成功把ARM带到手机移动行业,苹果的成功把ARM推向了智能手机,从32位演进到64位也是苹果推动的。这些颠覆式创新都是依靠ARM CPU架构技术、业务模式和开放的生态。
看未来,移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无论是在消费者终端,还是通过链路送到云端,通过服务器做智能分析等等,都靠芯片实现。互联网、网络环境等所有技术环节里,都有ARM的技术。ARM占据了很有利的位置,保证我们的规模比较小,把最大利益和成功让给客户,客户的成功才是ARM的成功。
特斯拉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被认为是颠覆性的产品。这是非传统制造汽车的人做了一辆创新型汽车,电的转换效率非常高。更重要它是数据中心,含有体验在里面,不是单纯的驾驶感觉,更多的是通过以"你"为核心与这个世界发生互动。特斯拉的成功在于创新。
开放式创新加速产业成长
下一个大市场的关键是多样化和持续创新,突破传统意义的高科技、IT行业、电子行业、半导体行业,实际上都和互联网行业融合到一起了。在这个环节中,ARM如果想继续成功,就要保持多样性和弹性。讲到ARM的技术授权,所有芯片厂商公司几乎都有,
- 互联网+和光伏和跨界融合会结出什么果?(03-03)
- LED借助互联网+,能反败为胜?(03-13)
- 互联时代,LED也要+(04-11)
- LED产业过度饱和,厂商再不抱团就完了(05-10)
- 1个行业N种+,“LED+”是什么鬼?(07-18)
- LED行业正解:传统照明+智能照明才靠谱(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