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行业新闻动态 > 英特尔与AMD争夺中国主场

英特尔与AMD争夺中国主场

时间:03-22 来源:《IT经理世界》杂志 点击:
突破《瓦圣那协议》限制在中国投资芯片工厂表明,为了战胜竞争对手,英特尔已经无所顾忌。

  对于业界亦或对于竞争对手,无论从哪一方面讲,英特尔公司宣布在中国大连建立投资高达25亿美元的新芯片厂都不啻为一个重磅消息。

  这也许与长达15年以来英特尔从未在任何新地区设立芯片制造厂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市场落户的这个新工厂牵涉国家高科技输出、高达数十亿美元投资数额、炙手可热的行业、国家与城市的博弈,历经长达数年的讨价还价等复杂因素纠葛。此外,全球20多个城市、数个国家的争相竞逐,也为此事带来些许悬疑。因此,结果最终在今年春天尘埃落定即掀起无数波澜。

  晶圆厂的意义

  一直以来,英特尔一直为是否在中国投入高科技含量的晶圆厂颇多踌躇。由于涉及核心技术和战略性产业,英特尔向发展中国家技术投资一直受到美国1996年签定的《瓦圣那协议》的限制,所有投资必须经过美国政府、国防部和商务部的联合审批,这使得此类商业投资不得不与政治相关。此外,市场和技术上的白热竞争也使英特尔公司自身对全球产业布局的考虑非常慎重。而希望将此类项目纳入怀中的竞争国家也甚众。因此,新晶圆厂最终花落中国,在全球领域都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意味深长。

  在业内被称为Fabs的晶圆厂是将金属等物质集成到硅晶圆上以制成芯片,其投资规模动辄几十亿美元,造价昂贵的设备,同时还需要聘请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操作。作为英特尔在亚洲第一座晶圆厂,大连晶圆厂是继1992年英特尔在爱尔兰建立的英特尔Fab10号晶圆厂后,另行择址新建的第一个。到2010年落成投产时,大连晶圆厂将成为英特尔全球8个300毫米晶圆工厂网络中的一员,其余7家则分布在美国、爱尔兰和以色列。

  此前,英特尔在上海浦东和四川成都也设有工厂,但不涉及芯片制造,只是两家封装和测试工厂。对英特尔来说,探讨多年的大连晶圆厂项目是关乎英特尔现在和未来全球最重要市场竞争中的一场漂亮战役。"中国是英特尔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市场",英特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保罗·欧德宁一再强调靠近中国市场会更好地服务客户和产业合作伙伴。但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消息公布后,英特尔对于大连晶圆厂项目在中国获得的优惠条件三缄其口。但欧德宁承认,大连晶圆厂将是英特尔全球成本最低的晶圆厂。这是由于避开了美国的高税收政策,同时也能获得中国本地最大的税收、土地等政策优惠及劳动力优势。此外,一些人猜测,英特尔将工厂设置在中国的主要原因是制造人工成本比较低廉。但在专家看来,芯片行业的人工和后勤支出比例仅占总运营支出的10%左右,因此,这类成本并非芯片企业最关心的要素。欧德宁本人也否认了英特尔制造业外包的任何计划。

  尽管投资中国工厂的举措引起违反美国高科技输出相关规定的争议,但最终消息证实,英特尔不会在大连工厂生产核心的主流芯片产品──微处理器,而是生产芯片组,这种产品只是将CPU和整个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的芯片组,无须芯片领域最尖端技术。

  显然,为了与中国市场建立紧密的联系,英特尔公司为获得美国政府的投资批准煞费苦心。根据《瓦圣那协议》有关规定,出口中国的芯片生产工艺必须晚于美国两代。根据已公布的消息,大连晶圆生产线计划采用90纳米生产工艺,目前主流的CPU生产工艺是65纳米工艺,马上进入市场的是45纳米工艺,而英特尔正在研发的下一代芯片生产工艺是32纳米。到2010年大连晶圆厂投产后,90纳米技术就已经落后2代以上。此外,大连生产的晶圆将用于芯片组,不用于电脑CPU,芯片组对芯片工艺的要求比电脑CPU低1至2代。这既消除了美国政府的顾虑,又以最低的技术成本赢得中国市场的好感。

  显然,英特尔的这类举动是其在中国势头日炽的对手AMD最不愿意看到的。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是个人电脑销售和因特网使用的最大发展市场,并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半导体市场。根据WSTS预测,中国半导体市场2010年将上升到5578亿美元。在专家们看来,尽管英特尔大连晶圆厂项目会在5~10年内给中国本地和行业市场带来积极实质性的影响。但投资消息甫一公布,英特尔就已经开始同这个全球最热和最有潜力的市场及其政府走近了一大步。这是英特尔对其长期夙敌AMD公司过去一段时期在中国市场高投入举措的一个有力的回击。

  最重要的是,这为英特尔在中国未来发展带来更多的话语权和筹码,"这种潜力效益很难用数字来描述",一位长期关注芯片行业的知情人事评价。

  两巨头对峙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在新兴的中国市场,英特尔与它在全球唯一的竞争对手AMD打得不可开交。2003年,AMD从最初的"DIY游击战"转向"品牌攻坚战",开始从二线厂商寻找突破口,加强了与品牌机厂商的合作。在高端服务器市场上,AMD也与曙光实现了联手;在教育领域,清华大学也采用了基于AMD Opteron处理器的超级计算机集群,并已完成从32到64位的软件移植。

  这正是AMD的策略,从英特尔联盟中最薄弱的区域开始蚕食,终于逐渐进入一线领域。进而,AMD确定了将中国这个增长迅速的PC市场作为其全球市场突破口的策略:2004年9月,AMD成立大中华区,与亚太区并列,AMD大中华区总裁郭可尊直接向董事会主席兼CEO鲁毅智汇报工作。与此同时,AMD成功地与国内PC老大联想集团达成协议,在联想用于开拓五、六级市场的"乡镇电脑"中全面预装AMD处理器。随后,方正、同方、曙光等国内PC厂商也先后"反水",与AMD展开合作。此外,全球最大的PC厂商、英特尔的"铁杆"合作伙伴戴尔也发生动摇,最终于去年开始采用AMD的处理器。

  在研发投入上,作为AMD公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在系统设计和客户支持资源上的扩展,AMD上海研发中心去年8月正式投入运营。总投资1600万美元的AMD上海研发中心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是AMD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也是AMD全球研发体系中最重要的中心之一。

  最令人瞩目的是,AMD中国在市场品牌策略上,也在近年开始打起"大众牌",挑战英特尔深入人心的地位。在2006年 AMD第二届"我为双核狂"的活动上,AMD掀起全民参与热潮。同一年,AMD还与网络上下都盛名远扬的青年女演员和导演徐静蕾签约,让其代言全球首款64位移动处理器,并利用中国本土最娱乐化的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节目为之推波助澜。这无疑使AMD品牌在中国民众中间深入人心。

  与之鲜明对照,在AMD高歌猛进的同时,英特尔这个芯片巨人却在中国市场上不小心打了一个盹。尽管英特尔的研发、投资策略也在陆续进行中,但细心的人很容易发现,自从2005年7月在中国工作了10年之久的杨旭上调亚太区联合总经理一职以后,英特尔在中国市场的策略出现了一时的被动,组织不起有效的反击,眼睁睁地看着AMD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

  "要想在全球取胜,首先必须在中国取胜。"AMD 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兼CEO 海克特·鲁毅智的这句话成为AMD在中国的冲锋号角。为了在中国营造更好的商业环境,AMD甚至开始尝试了在中国市场的独特成长方式--与这个市场一起成长。2005年10月,AMD高调将"Geode"处理器的核心技术转让给北京大学使用,这无疑极大拉近了与中国政府的距离,后者多年来一直希望推动本土半导体行业快速发展。而英特尔中国却在此时表现得相当木讷,甚至一度因为不支持WAPI等国内自主标准引起了中国政府的不满。

  截至2005年底,AMD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近25%。这种不利局面对英特尔已经非常严峻。去年下半年,英特尔公司将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杨旭重新调回中国区,开始一系列的市场反攻。首先,杨旭稳住了国内的服务器厂商,然后开始加强与PC厂商的合作,并在DIY市场上挖AMD的墙脚。

  此外,英特尔总部对中国的倚重开始表露。从今年1月1日新财年开始,英特尔中国区脱离亚太区,升级为英特尔全球5大区之一,直接向总部汇报。这无疑使英特尔中国市场的运作将获得来自总部的更加迅速和直接的支持。

  此外,为了增加本地市场的优势。英特尔中国本土化的力度随着杨旭的回归而夯实起来。一方面,英特尔中国内部的本土管理人才开始肩负主要力量。另一方面,本地化的策略也开始有计划地推进。

  去年11月,"海尔&英特尔创新产品研发中心"宣布成立。据称,该中心汇集了英特尔及海尔电脑的研发人员,致力于前沿技术开发。特殊的创新产品研发中心主要从事对未来新技术趋势方向的产品研发,现在双方合作的项目包括已研发成功的第一代农村电脑和正在研发的第二代农村家家乐电脑、面向汽车用户的汽车电脑、超低电压便携笔记本电脑(UMPC)等未来几年内的趋势产品及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差异化产品。

  在英特尔宣布在大连投资建厂一周之后,英特尔与海尔电脑和中国本土最有影响力的连锁卖场苏宁达成的三方合作联盟即开始启动,由苏宁提供包销及服务平台,英特尔提供专供特价CPU和市场推广资源,海尔电脑则负责品牌、工业设计和生产。从而达成销售极具价格竞争力的海尔品牌电脑。

  显然,英特尔对峙AMD的2007年中国市场战役已经有条不紊且咄咄逼人地打响了。

  "68"是英特尔命名大连晶圆厂的代号(英特尔内部称Fab 68号厂),这个讨中国口彩的数字不但在中国具有美好寓意,对英特尔也颇具深意。上个世纪的1968年,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和戈登·摩尔离开仙童半导体,投资创建英特尔。38年后,这个再次闪亮的吉利数字能给英特尔在中国市场打开一个无比全新的局面么?

  至少,AMD公司是不会善罢干休的。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