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行业新闻动态 > 芯片巨头鹬蚌相争 中国制造渔翁得利

芯片巨头鹬蚌相争 中国制造渔翁得利

时间:03-08 来源:南方周末 点击:
十年芯路

  "这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的项目。"在3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驻华大使雷德如此评价英特尔的大连芯片项目。

  但对英特尔而言,承诺的背后,还需要面对与美国政府斡旋之苦。

  芯片生产位于整个信息产业链的最前端,由于很容易牵扯到国家安全,该领域一直是"国家机密"。根据1993年的瓦森那协定,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限制对中国出口先进的半导体设备和技术。即使出口,也限于落后两代以上的技术设备。

  而中国始终没有放弃发展计算机芯片产业的努力。早在1965年,中国就已经研制成功第一块集成电路产品,当时只比美国晚7年,与日本同步。

  1997年,中国开始研制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处理器。2000年,针对当时芯片九成靠进口的状况,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俗称"18号文件"),国内芯片厂商减免17%的增值税。在此政策刺激下,中芯国际、台积电等芯片代工厂纷纷落户中国。目前,中芯国际已在中国生产90纳米制程的芯片。

  2002年9月28日,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推出64位通用CPU中央处理器芯片,第一次结束了中国计算机关键技术领域"无芯"的历史。但这一成果仅仅达到5年前的国际水平。

  在走了10年的芯片开发之路后,中国内地的半导体工业目前还处在承接台湾的产业转移、从欧美等发达国家进口全套技术设备的初级阶段。

  按照中国科学家倪光南的说法,全世界的生产线里只有2.5%在中国,在基础设备中我们芯片自己能造出来的只有5%。

  对中国而言,短期内做出突破性芯片技术创新并不现实,只能寄望于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来带动产业发展。而英特尔正将成为这样一个技术溢出者。

  准确地说,英特尔并不是中国的先行者。由韩国海力士和欧洲意法半导体联合成立的合资公司已经在中国无锡建立了200毫米和300毫米两条晶片生产线,从去年8月投产到12月,就已经实现了3亿美元的销售额。

  但由于英特尔的芯片业龙头地位,它的举动被视为可能会带动更多厂商向中国转移的标志性事件。

  3月20日,台积电到内地投资建设180纳米制程生产线计划终于获得批准。作为全球晶片代工业的领军者,台积电这份申请已迟到了两年零两个月。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