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三大运营商转型犯下的错,前华为海外高管这么说
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风口契机已经来临,辉煌10余年的电信行业也已经确定了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但是方向已定,路径在哪里?传统运营商重资产模式的弊端,国资运作背景下肩负的社会责任使命,以及互联网应用带来的冲击,这些力量交错会将电信运营商的转型之路推向何处?
本文作者为前华为海外高管,将独家推出系列重磅文章,分析中国三大运营商在转型过程当中遇到的症结,反思,以及对机遇的触探。
近期一篇来自中国移动集团总部中层的离职文章《那个誓与中移动共沉沦的元老"少年",离职了》,突破了10万+,刷屏反响如此之大,可见在运营商圈子里积聚了很久的那些情感与困惑都突然得到了爆发。
对于未来,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已经定下了目标,就是数字化转型。虽然目标在那里,但道路却始终看不清。
其实电信行业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已经走过了辉煌的10余年,从2G到3G再到4G,移动蜂窝网络自然而然的升级,网络的速度也成百上千倍的提升,因而大多数运营商人毫不质疑的认为未来蜂窝网络就是继续升级到5G,可是他们怎么又困惑了呢?未来的趋势真的是这样吗?
传统运营商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长久以来都是重资产模式,只要花巨资建机房,买设备,建好网络,就不愁业务与利润。这在海外被称作CTO主导的technical driven。
但近年海外的运营商却纷纷陷入了亏损,3G网络的巨额牌照费用和建设成本还没有收回,就被设备厂商裹挟着继续巨额投入升级网络到4G LTE,而网络速度的增加带来流量的增加,却没有带来收入相应的增长。因为这些运营商是上市公司,他们就不得不思考如何节省成本,缩小投资,量入为出。
于是行业内逐渐转变成CMO主导的market driven,以业务来衡量技术的选择和设备的投入,对自身并不擅长的新型信息业务,更多的是通过第三方合作来以轻资产方式运营。
当然中国还是有自己的国情,三大运营商是国企,不仅要商业成功,还要固定资产增值和担负社会责任。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下,还需要在必要的时刻,扩大投资来帮助保持经济增长。因此,在从3G升级到LTE的短短五年间,总共投资了1.9万亿,而期间的业务收入却远没有抵消这笔投资。
对于目前在概念上火热的5G,真的需要吗?如果国家需要大搞基建投资保持经济发展速度,那肯定是需要5G的。但从全球的行业趋势,以及市场的业务需求看,5G真的需要吗?难道数字化转型就是做大数据,人工智能,公有云和物联网吗?
海外运营商人对自身的看法是一致的,都认为其自身并没有很强的技术,只不过是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市场公司,服务公司和运营型公司。
即便是与他们合作的设备厂家,无论是爱立信还是摩托罗拉、诺基亚,还有现在如日中天的华为,其实也只能是在狭窄的专有通讯技术领域内称得上专家,一旦提到创新技术和与互联网业务应用相关的信息服务方面的技能,其实也都是郭德纲相声里所讲的"二手的科学家"。
因为海外普遍认为创新技术都来自高校和小公司,并且互联网巨头通过大量收购与融合,也占据了优势。而传统的大公司,包括通信设备厂商和IT巨头,都是在阻碍创新,以维护现有封闭系统的高利润。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其基础理论,原创算法,底层架构与平台,都是被Google,Facebook,微软以及他们收购的一众硅谷小公司所掌控。
当互联网巨头要从业务端向下侵入传输层时,他们会带来颠覆式的全新的网络协议族。正如凯文凯利曾经说过的,未来互联网公司一定会替代传统运营商,即便传统运营商想要做数字化转型,依然风险很大,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传统运营商并不能通晓未来的行业趋势,不得不说今天你所以为的一切有关数字化转型的事情都是错的,今天起,我就继续通过钛媒体平台来讲一讲,中国电信运营商数字化转型的未来。首先此第一篇(上篇),为什么说运营商以下所有的认识都是错的。
一、谁需要5G?
各个媒体、无数文章已经将5G捧上了天,此不赘述。只想先请各位思考下面问题:
1. 没有专用频谱,有了为什么不用于LTE?
2. LTE还在不断出新,速度不断提升,而且升级简单,成本低;
3. 最早上4G LTE的那些国家,普遍存在运营商的大量3G投入未收回,投资失败,他们再次替换网络的动力不足;
4. 5G的研究起步较早,其不适用于数据应用和物联网,IP无连接,无线空口传一个比特都要连接。
以上都是需要热衷5G的同仁们先冷静思考一下的。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5G是一个多网络、多频段、多制式共存的混合网络,5G无法采用单一的技术要素来进行定义,它脱胎于多种完全不同的技术和发明。
从一些业界大佬的言谈中,其实也可以发现他们也是有疑虑的。比如近期埃森哲中国区高层在MWC 2017后谈及5G,既赞扬了运营商的成就,又慎重的提及5G的时机还未成熟,没有很好的应用,而其建议的应用方向在我看来,实际上目前也是在商业模式上跑不通的。
另一位大佬,华为高层徐总在巴塞罗MWC 2017时也公开讲到5G的困难,包括:
1. 各地需求的场景不一样:美国用于解决固网的最后一公里,韩国重移动体验,而中国光纤充足,但移动用户密度高;2. 5G标准未突破,未来是演进还是创新?未定。3. 5G研发起步早,车联网、AR/VR之前未在5G研究范围之内。
华为徐总殷切的期望全球的运营商和厂商更多的合作来尽快完善5G的标准,使其商业化。从中可推测出他内心里对于5G的商业化也充满焦虑。还有Telefonica的集团CTO,在MWC 2017上也呼吁基于几项可知的应用场景的分析,对于技术标准的统一要缓一些。
另一方面,Google,Facebook都在拉拢部分运营商搞自己的阵营,制定新的标准,无论是波分传输还是蜂窝网络,还有新型开放的网络架构和通用的服务器标准,都在研发简化的协议,并将网络与业务解耦。
而其竞争力来源于业务需求的变化,是需求选择技术,而非通信设备商利益选择技术。传统通信系统的基本业务是语音,数据是附加的增值业务,而未来信息服务成为基本业务,语音反而只是一个增值业务,可以做成类似微信的信息服务系统里的一个feature。
因而传统思维里的通信网络升级路线很大可能是错误的。
即便现在也能看到很多的例子,4G起初被认为是扁平化的,去掉了CS域,但又编出来一个更加复杂的而且问题多多的IMS域,用IMS, VoLTE来对抗OTT是毫无胜算的。
另一些国内运营商的小例子,通过增强核心网来做的一些业务,比如"隐私宝"和"骚扰电话识别",其实都很容易用低成本的互联网方式解决。电信的核心网和信令系统太复杂了,将语音做成信息服务系统里的一个feature,并且用ID系统逐步替代电话号码系统,那么传统的通信网架构就被彻底颠覆了,现在AT&T在坚定不移的朝WebRTC方向走,沃达丰和Telefonica从2016年开始也都在着手做ID系统。
因此未来即便有5G,其蜂窝网技术也是与今天通信设备厂家所讲的不同,因为以往的移动网络技术路线为承载语音需要复杂的信令系统与空口协议,而承载数据,并将语音包装到数据包里在无线空口上简易的多。再让我们回到原点:是业务选择技术,而非技术定义业务。
未来有哪些广泛的应用是非5G不可的吗?低延迟?高带宽?爱立信创造过一个概念:雾联网!实际上很多人以为的需要高带宽的业务,在未来是在手机端做数据收敛的。
伴随手机性能与配置的增强,对于像AR/VR应用,其图像建模计算,地图信息存储等都是可以在手机里完成的。而罗振宇在今年初的跨年演讲也提出一个重要的新概念--国民总时间,即互联网的使用总时间是一定的,因此管道的宽度并非无限的,有价值的信息反而不是视频,视频流量的增加只会更加加大运营商的"增量不增收"的状况,用户是为信息服务付费,流量增加,但AUPU值不会增加,除非通货膨胀。
那么到底谁需要5G?
1.品牌的需要,如日韩希望奥运会上率先推出5G,宣传国家实力;
2.竞争的需要,美国运营商的竞争,但凯文·凯利说传统运营商改革与不改革都将被Google和Facebook这类新型运营商替代;
3. 产业的需要,主流设备商,芯片商都需要新的产品来填充市场;
4. 当然中国还有中国特色,维持投资拉动经济的需要。
但唯独没有市场的需要,不可以忘记的自然法则是:业务选择技术。
- 博通5G Wi-Fi单芯片解决方案助力室内精准定位技术发展(03-08)
- 2007通信大事年报预报(01-09)
- 移动宽带应不限流量包月 话音已无市场(01-02)
- 无线业预热WiMax (02-27)
- 北美典型3G业务运营进展(02-28)
- 微软与三星等合作挑战诺基亚(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