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号转网机遇挑战并存
携号转网,顾名思义即是用户不用换手机号即可更换运营商网络。这一说法听上去似乎会让电信企业有些战战兢兢,然而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事实证明携号转网并不是洪水猛兽。相反,无论是主导型企业还是竞争型企业,只要措施得当,准备充分,完全能顺畅走过这一过渡期,甚至取得意外的收获。
用户去留,关键看实力
从表面上看,携号转网政策似乎更倾向于削弱主导运营商的优势地位,为后来者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从长期来看,市场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绝不仅仅是携号转网这一项政策能够影响的。因此携号转网无论对于主导型运营商还是竞争型运营商而言,都是压力与机遇并存,最终都要靠实力说话。
携号转网政策实施后,用户更换运营商的高峰往往集中在最初的1~3年,之后主导运营商市场份额就会基本保持稳定甚至有所回升。因此这段时间可以说是竞争型运营商宝贵的时间窗口,决定其能不能打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对于擅长营销以及价格攻势的竞争型运营商来说,携号转网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机会。日本的KDDI是利用携号转网崛起的一个成功例子。该公司在实施后的第一个月就新增32.5万名用户,占全国用户净增总量的82%以上。探究KDDI在携号转网政策实施中采取的战术,可以发现:灵活的资费策略以及在音乐下载业务方面的成功是其吸引用户的两大法宝。另外,在2006年12月,KDDI对其CDMA2000 1XEV-DORev.A网络进行了升级,使KDDI的网络成为日本速度最快的移动通信网络。KDDI巨资打造的数据业务尤其是音乐业务为公司赢得了先机。
鉴于主导型运营商网罗的用户最多,所以不少人觉得,携号转网对主导型运营商造成的冲击要远大于竞争型运营商。但是,实际情况往往并不是这样,携号转网给每家企业带来的竞争和机遇都是均等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运营商本身的表现,因此很多主导型运营商都能凭借良好的品牌、适时的营销以及改善的服务等措施平稳度过,甚至能打一场防守反击战。
在希腊和立陶宛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主导型运营商在携号转网实施的短期内就迅速扩大了用户基数。即使在采取比较严苛的单向转网政策的市场,起最终决定作用的也是运营商本身。韩国在携号转网政策实施的最初半年内,只允许主导型运营商SK电讯的用户单向转网到KTF和LG电讯,这种意在保护弱势竞争者的政策,起初对SK电讯造成了非常明显的冲击。但SK电讯通过加强无线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涉足金融服务、媒体服务、娱乐服务等跨界服务,开展卓有成效的差异化服务,成功摆脱了携号转网对公司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在接下来的几年中,SK电讯的收入和利润快速增长,再次拉大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转网时代,谨防过度竞争
可以说,携号转网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增加了电信行业的有效竞争。有些国家甚至作出了"没有携号转网就没有真正竞争"的论断。但是各国政府积极推动携号转网的初衷除了使消费者从中受益外,很重要的一点还希望能够通过更公平的竞争推动电信行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在促进竞争的同时也要兼顾行业发展。
抛开是压力还是机遇这个选择题不谈,携号转网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最直接的冲击就是要面临执行这一政策的成本。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美国移动电话业界对引入携号转网制度的成本预估为初期费用10亿美元,第二年以后的维护费用为每年5亿美元。日本总务省设立的"官民联合"研究会对日本引入携号转网制度也进行了成本估算,结果与这一数字相近。根据这一数字,在日本引入携号转网制度将花费1000亿至1500亿日元;而按照英国电信监管机构 Ofcom的计算,运营商执行这一政策的成本中资本性支出大约在180万英镑至1420万英镑之间,运营性支出大约在160万英镑至380万英镑之间。可以说执行携号转网政策后,电信运营商在不确定收益的情况下就先承担了风险。
而从全球的经验来看,伴随携号转网政策而来的往往是新一波更激烈的竞争。运营商通常采用大幅增加营销费用的方式争夺用户,进一步增加了运营商的成本压力。
韩国在实施携号转网政策后,各运营商营销费用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用于获取新用户的费用增长最为明显,其占全部营销费用的比重也不断提高。随着这种态势的愈演愈烈,韩国的通信业集体面临着资费下滑趋势明显,吸引用户难度增大的尴尬局面。为了止住这股过度竞争的势头,今年5月,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不得不出面作出规定:通信商的市场营销费用不得超过其销售额的22%,使得携号转网的趋势大大削弱。
同时,韩国的电信运营商也认识到了携号转网以来过度竞争的危害,开始转向理性竞争。今年年初,SK电讯在公布上年财报时,该公司
- 携号转网有望明年实施(05-24)
- 三大运营商挖角携号转网 (10-17)
- 携号转网退费条件明确 (11-03)
- 携号转网重构通信市场竞争格局 (10-26)
- 携号转网遇技术难题 (11-14)
- 戴尔推出中小企业服务器R300与T30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