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硅谷的明天在哪里

硅谷的明天在哪里

时间:01-13 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

  全美达公司曾经是硅谷梦想的化身。1995年,公司创始人募集了3亿美元的巨资,孤注一掷地想彻底革新便携式计算机低能耗芯片的市场。然而,近年来,全美达陷入了困境,苟延残喘。去年11月17日,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加州小公司圣克拉那不费吹灰之力就收购了全美达,全美达的宏图伟业正式画上了句号,曾经人声鼎沸的办公室如今空空荡荡,一派萧索之气。

  40多年来,硅谷已经成为全球信息技术创新的多产实验室。然而,令思科公司前首席技术官埃斯特林、英特尔公司前总裁格罗夫及其他人越来越担忧的是,硅谷现在严重不足的创新活力。事实上,美国当前整个技术界的创新能力都岌岌可危,这种局面可能会给美国未来的生产力、就业增长及国家竞争力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其实创新能力匮乏是多年来日积月累的结果,只是最近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问题突然彰显出来而已,可能这也是一件坏事变好事,金融危机会使人们更早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给硅谷带来更多的新机会。

  风险投资转向

  在硅谷,许多技术公司每天都在上演着流星般窜出和灾难性破产的故事,这就是推动硅谷发展的动力之一---创造性毁灭过程的全部。然而,对一些技术型知名企业来说,全美达公司将是他们的前车之鉴,其失败让他们体会到,当今的信息技术投资已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投资公司都在避免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从事过的那种大规模的风险型投资模式。有些专家甚至声称,全美达这样的公司不可能"东山再起"了。梅菲尔德基金董事总经理拿温·钱德哈说:"如果要花费1亿美元才能开办一个公司,风投公司可能再也不能得到所期望的回报,资本密集型公司的风险模式已经‘破碎了’。"

  风险投资家们的兴趣现在已发生了变化,提高技术型企业的知名度以及为获取可观利润而适时出售这类企业现在已变得越来越困难,结果现在的投资公司大大缩减了对新兴技术企业创业的投资,而将钱投向成本较低、风险更小的技术较成熟企业,比如Facebook、Twitter、Yelp和Digg(掘客)等社交网站,这些Web2.0公司正在创造一些令人惊喜的社交、信息共享和娱乐新形式。但硅谷的一些保守派怀疑,这些公司是否能够茁壮成长,大到足够强大而不是成为新的核心技术领域的一些泡沫,"新兴企业带给我们的只有品位、精致(细微的修改),而不是硅谷所需要的突破",英特尔公司前总裁安迪·格罗夫说。

  追逐短期效益埋隐患

  新兴企业和风险投资只是硅谷问题的冰山一角。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在高端计算机科学与电子工程研发方面投入的经费大大减少,攻读计算机专业学位的美国人也已锐减。而且,大型技术型企业已不太注重基础研究,而是更加青睐能较快获得回报的领域。思科系统公司前任首席技术官朱迪·埃斯特林在其新书《弥合创新差距》中警告说:"我们已失去平衡,每个人考虑的都是短期效益。"

  而真正激怒英特尔公司前总裁安迪·格罗夫的是"离开战略"---新兴公司的创立者做出一些计划将公司卖给开价最高的竞标者而不是想方设法将公司做大做强。格罗夫说:"英特尔公司从来没有离开战略。这段时间,人们将一些东西拼凑在一起,没有技术,没有资本,他们吸引眼球,卖广告,接着卖公司,用这种方法你能够建立一个商业帝国吗?你都没有尝试过。"
  格罗夫并没有点出这些公司的名字,但他的批评点出了问题所在:今天的新兴公司能够与硅谷巨头们相提并论吗?他们会变成下一个英特尔、思科、甲骨文、惠普、苹果、谷歌吗?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一点难以想象。技术市场调研公司福里斯特研究公司的分析师纳维·拉裘说:"这些Web2.0的公司都只是在冲旧浪而已,他们不可能成长为下一个巨人。"

  大公司创新裹足不前

  硅谷也在进行一些严肃的技术革新。例如IBM公司的阿尔马登研究中心,这段时间,该中心的顶级物理学家唐·艾格勒正在研究利用电子的自然旋转来克服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使用的芯片技术的局限性。艾格勒解释说:"这项工作介于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在今后多年都不会直接影响市场。"如果他能成功,其成果可能将使IBM站在下一次微芯片大革命的前沿。

  这确实令人兴奋。但绝大多数最有前途的技术研究都由IBM这样的企业巨头进行,这种现状实际上可能存在着隐患,声名卓著的大企业通常并非最有能力推出具有颠覆性的技术。正如管理大亨克莱顿·克里斯滕森在代表作《创新者的困境》中阐述的那样,著名的大企业在出售其产品时有一个既定的利益准则,它们往往不愿意推出颠覆现有产品的技术。而斗志旺盛的新兴企业则通常能够创造技术突破,并促使业界巨头推陈出新。

  微软的情况就是如此。在该公司30年的历程中,起初,它将别人的技术发明复制、打包、改进。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冒出的网景公司(Netscape)以及最近冒出的新秀谷歌公司的刺激下,微软公司不得不改变自身,改进其软件。目前,微软公司已经将大量资金投入基础研究,并且雇佣了1000多个博士后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从事技术研发,硅谷也有一个微软研究中心。

  目前领导微软硅谷芯片研发小组的查尔斯·萨克尔曾于上世纪70年代领导一个团队设计出了第一台真正的个人电脑theAlto,这台机器给苹果公司的创始者史蒂文·乔布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模仿这台计算机推出了苹果的Macintosh机。这段时间,65岁的萨克尔一直在研发一种名为BEE3的新型科研计算机,用于试验最新的微处理器技术。为此,微软公司不得不重新开发它的软件,以便能充分发挥这种新型芯片技术的优势。

  尽管萨克尔的研究可能会使电脑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但那并非革命性的创新。他说,微软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一系列有潜力的突破性技术。"现在,不要考虑你的计算机能够为你做什么,而是要考虑它不能够做什么,它不能开车,不知道你的任何情况,也无法配合你,你也不能同你的计算机聊天。"萨克尔说。但他认为,所有这些都将在下一次计算机革命中成为现实。

  大公司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正在不断下滑,而其掌门人则坚持认为,他们仍和以前一样重视基础研究。最近几年里,惠普公司的研究预算一直停滞不前,其专利获得数的排名由2006年的第5位下滑到2007年的第10位。但惠普首席技术官兼战略官谢恩·罗宾逊称,公司正专注于软件创新,相比于芯片研发,其成本更低,所以投入更少。

  美国面临的另一个威胁还在于,某些创新可能来自海外,基础学科的创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2007年,只有7家美国公司跻身专利持有数量最多的25强企业。欧洲和亚洲继续在移动通信方面保持领先地位,日本则在显示器与纳米技术领域独占鳌头,而中国和印度分别在计算机基础研究及软件开发方面占据优势。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