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微软:中国化再造

微软:中国化再造

时间:10-10 来源:新浪博客 点击:

  1975年,当从哈佛辍学的比尔·盖茨怀揣梦想和他的好友保罗·艾伦在西雅图创办微软|0">微软公司的时候,他一定没有想到,30年后他会成为全球的首富,他当年的抱负仅仅是想让全球每一个人的桌面都有一台电脑。就是这样一个理想,让软件改变了世界,也成就了今天年收入超过600亿美元的微软公司和他巨大的个人财富。他也一定没有料想到,他所创办的微软,未来会和远在东方的中国发生如此深度的关系,让他一次次到访中国,一次次调整和改变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演绎出曲折的发展故事,让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信息产业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外资企业之一,成为中国信息产业改革开放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

  联姻中国软件

  在比尔·盖茨创办微软之前,全球软件产业的生存之道基本上是给大客户做定制,到1970年,全球软件产品的销售总量不到2亿美元。应该说,从1969年IBM决定给软件和硬件分别定价开始,软件才确立了独立存在,其后,越来越多的独立软件公司开始破土而出:1972年SAP公司在德国创立,1976年CA公司在美国诞生,1977年拉里埃里森建立甲骨文公司。今天这些公司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软件巨头,但是没有一家公司能像微软那样,带来一个软件的大众化时代。微软与英特尔的联合开创了个人电脑时代,让信息产业与民众变得息息相关,同样也让软件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而受到全球瞩目。

  从上世纪50年代中国第一代计算机的研发开始,软件就一直伴随着中国计算机工业前进的步伐,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计算机工业都属于萌芽的稚嫩时期。自1984年9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成立之时起,软件开始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和行业,成为国家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8月,《关于建立和发展我国软件产业的报告》出台,中国有了第一个关于软件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性文件。

  1985年2月,中国软件技术公司成立,5年之其后与中国计算机服务公司合并,成立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公司。虽然只是一家经营性软件公司,但中软在中国软件产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是中国软件产业的一面旗帜,因为它不仅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大型软件骨干企业,也是国内最早从事国际间软件技术交流合作的窗口型企业,而且从成立之初起就担负自主研发知识产权操作系统的重任。

  而在多年之后,这个作为中国软件产业的旗舰企业之一的中软公司与微软缔结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技术、资本、市场拓展与企业管理经验上的全面分享,标志着中国软件产业开始以更开放协作的姿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入更快速的发展轨道,参与到全球信息产业的竞合产业链当中。

  应该说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初期,除了部分从事基础软件开发的厂商,更多的行业应用厂商是从给中国的信息化市场做系统集成起家的。经过大浪淘沙,一批更有理想和抱负的系统集成商,通过集成逐步积累行业资产,积淀形成相应的行业解决方案,发展成为中国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无论是浪潮还是神州数码、浙大网新、创智科技、亚信等等都走过这样一条道路。

  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期,中国的软件产业走过了市场、技术、企业运作的初步积累,开始借助上市融资进行更快速地扩张。1996年东软开始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其后1998年到2001年数年间,创智、科利华、用友、金蝶、亚信等等分别在A股、香港创业版、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开始了中国软件与资本市场的联姻进程。到这一阶段,尽管中国的软件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与全球软件巨头相比,中国的软件产业还处于全球软件产业链的低端,仍面临整体实力不强,规模不大,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2007年中国软件企业收入前10位的企业收入总和还不及微软一家公司的营业收入。中国软件企业如何尽快做强,如何尽快进入全球软件产业竞争的主战场成为重要的课题。而此时全球软件产业已经进入全球化、开放和协作创新的阶段,选择与巨人同行,借助别人的经验、做软件的方法,更深入地进入到跨国软件巨头的企业内部成为中国软件企业的需求。

  国际软件厂商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的初期,但真正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应该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那个时候的国际软件厂商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企业运行和商业模式进入"跨国企业"时期。他们需要进入更大的市场在世界各地复制总部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国政府上网工程的启动,金桥、金关、金卡工程等等"十二金工程"的启动,中国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让越来越多的国外巨头意识到这个市场的重要性。于是他们纷纷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1991年甲骨文(中国)公司成立,1992年微软(中国)公司和IBM(中国)公司成立,1993年Sybase软件(北京)有限公司成立。

  今天来看,这些国外的软件巨头在中国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从当初的主要负责销售的分支机构,渐渐扎根、演变成为中国信息产业的一部分,这其中经历了相当曲折的过程,当然也与国外巨头的发展从跨国公司进入全球整合公司的大背景息息相关。在世界变平的背景下,他们不再仅仅是总部在美国,而去世界各地建立分支机构的国际巨头,他们需要进行全球化的布局,把各个功能机构进行全球化的资源分配、重新构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市场与中国资源越来越显现出独特的价值,跨国公司们也几乎无一例外地在中国建立研发基地以及相关的功能机构。

  我们来看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与合作模式、参与中国市场发展的模式,绝大部分都是自己独立建立研发机构、独立投资的。而对于中国企业和中国市场来说,期待的是更为紧密、更为深度的资本合作关系,因为只有双方建立更深度的关系,都绑在一个战车上,真正深入到彼此的内部才有可能学习和分享到关键的经验。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评价一个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中国信息产业的参与度,是否在当地建立合资企业是检验指标之一,因为国外独资企业运作相对独立,我们很难分享其中经验,而且全资独资让这些企业也很容易全身而退。

  今天我们来比较这些国外软件巨头在中国发展的情况,不难看出,在所有的国外软件巨头中,微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最曲折,也是演变到最后与中国信息产业的关系最紧密,而且对产业带动影响力最大的企业之一。从早期的产品本地化测试和销售走向定制化的核心技术研发及全球营销;由被动地执行研发和销售战略转向主动参与甚至主导相关战略的制定和决策;由扁平化的单一销售升级至立体的、职能完备的研发和营销体系,微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艰难的转变。到目前为止,外资企业在中国软件领域进行投资合作,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企业合作的广泛度以及合作的模式的灵活性上,都还没有超过微软的。

  其后在微软的带动和影响之下,微软在中国的对手之一IBM大中华区的董事长周伟焜也从总部费尽周折拿到资金,与雷曼兄弟在中国建立了联合投资基金,而他说服总部给予其中国公司灵活投资模式强调以资本注入方式的论据之一,包括了微软的经验。但相比微软,IBM中国基金无论是资金规模还是投资企业规模都要小很多。

  微软在中国所开创的很多合作模式,都是微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没有的。从2002年开始,微软公司在美国西雅图总部设立中国事务顾问委员会,公司第三号人物微软全球副总裁格瑞克·蒙迪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为微软在中国发展所需要的相关政策与支持开启绿灯。从2002年至今,微软对创智、中软、大连华信、浪潮国际等等这些中国软件领域的重要软件企业都进行了注资联姻,实现技术、经验与市场的全面分享。

  据微软大中国区副总裁刘凤鸣透露,微软还在不断加大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力度,预计到2011年,微软还将对本地企业再投入1亿美元进行合资合作,利用微软的资源优势和经验支持本地软件企业发展。

  尽管今天,资本注入已经被业界默认为对中国市场投入度的关键指标,但应该说这指标值得商榷。其实在资本注入之外,微软对中国信息产业采取了非常多元的方式进行了投入与合作。从人才的培养到帮助中国同行提升创新实力、孕育创新成果、寻求业务机会,从深度挖掘本土用户需求到开发"中国智造"产品推向世界,微软在中国进行了大力推动。作为一个平台厂商,微软需要与中国的软件、硬件以及整个信息产业共同成长,只有中国的信息产业获得更快的成长,微软才有可能因此而水涨船高。在这个意义上,微软与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根据IDC发布的一项全球调研报告,2007年,微软携手合作伙伴共建的生态系统为中国软件产业创造了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的价值。。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