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微软:中国化再造

微软:中国化再造

时间:10-10 来源:新浪博客 点击:

  1975年,当从哈佛辍学的比尔·盖茨怀揣梦想和他的好友保罗·艾伦在西雅图创办微软|0">助推中国PC产业

  1985年4月,第一台长城0520CH微机的样机在北京的一个地下室调试完毕。两个月后,第一批50台长城0520CH在全国计算机技术应用展览会上亮相。几天后,海关总署前来订货,他们要的数量是50台。

  1984年10月,柳传志怀揣着20万元人民币,带领着10个人开始创业。1987年推出联想汉卡,1990年5月,联想将200台"联想286"送到全国展览会上,一个星期后在北京计算机交易会,拿到1200万元人民币的订单。从那时开始,以联想和长城为代表的先行企业开启了中国PC产业的创业之路,其后方正、浪潮、TCL、海尔、神州电脑、七喜等也涌入这个市场,中国PC制造的力量不断强大。

  1996年联想在中国电脑市场的占有率成为第一,超越了所有的国外品牌。中国本土厂商开始成为中国PC市场的主导力量。

  2004年12月8日,联想宣布以6.5亿美元现金、6亿美元的公司股票收购IBM在全球的个人计算机业务,联想成为世界第三大个人计算机厂商。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的PC市场,是全球最大的PC制造基地。中国崛起的以联想为代表的PC产业群体,正在成为影响全球PC产业的关键力量。应该说过去中国的PC产业之所以如此快速地成长,与本地产业、用户需求息息相关,同样与PC上游全球巨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联想是最早与英特尔公司确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国内厂商,也是第一个进入英特尔供货名单的国内厂商。英特尔的新型芯片正式发布前半年,联想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技术资料,并可以据此开展主板和整机系统的设计,英特尔尚未公开的技术文档也会提交给联想,作为双方合作的技术资料。

  而在1997年,联想与微软签署了知识产权协议,联想主流机型全面预装Windows 95中文操作系统。联想成为微软在中国最大的OEM合作伙伴,双方就联想产品的进一步规范设计进行合作。使联想可以迅速进入到计算机研究开发的核心领域。当年9月30日,微软公司发布IE4.0时,全球只有20家厂商在自己的主页频道中采用了其独有的Push技术,联想正是其中之一。其后微软的每一次最新操作系统问世,联想都与微软的全球核心合作伙伴同期拿到相同的关键资料,从而保证新型操作系统可以良好地运行于联想的产品中。这种良好的前瞻性合作对于中国企业适应激烈震荡变化的国际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再后来,联想与微软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升级,联想同样为微软在中国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共赢的需求下,双方决定共同投资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建立全国用户体验店等等。作为全球最大的PC制造基地、全球第二大用户市场,中国市场将对PC未来的应用与变化,尤其是在用户体验上,起到很关键的引领作用。于是,在由当时执政微软(中国)的陈永正和联想的陈少鹏的共同策动下,双方联手了建立联合创新中心,目标是在深入研究和开掘中国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开发出"中国智造"的产品,再将之推向国际,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应该说,微软与中国的PC制造商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其实不仅仅是与PC制造商,其与上下游的相关的合作伙伴的关系,都是如此。

  2003年9月,微软在中国建立中国技术中心,主要目的是与合作伙伴进行技术与经验的分享,更快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创新能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到目前为止,微软在中国已经拥有4000个合作伙伴,包括OEM厂商、独立软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以及分销商等等。

  2005年5月,微软在中国成立微软专利技术合作相关机构,通过专利授权的方式,对中国进行相关的技术转让,深圳科通集团和湖南拓维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微软在亚洲进行专利转让的开先河企业。

  今天,我们来看全球以PC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终端市场,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市场同样充满了机会。多元的移动终端市场,目前并没有巨头型的企业出现,这对于中国的以PC为核心的信息制造产业来说,充满了创新的机会,而微软也正在从PC桌面向移动、互联以及更多的嵌入式软件领域拓展,双方联手将有更大的机会在"泛PC"领域创造出新的奇迹。也许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终端市场,中国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

  用外包带动中国软件生态体系

  其实在中国的软件与信息产业开始起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微软也同样是一家很小的软件公司。在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成立微软公司的1975年,他们的公司仅有1个产品3个人。而在1981年,因为IBM决定把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开发外包给微软,让微软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如果没有IBM给予的这个外包机会,也许微软发展的步子不会那么快。

  关于历史,我们从来都无法退回去做假设,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市场、技术、用户的良性互动。微软抓住这样的机会,开启了微软MS DOS以及后来的Windows时代,让其成为领先的市场标准,并强化了其在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影响力。其后微软凭借Windows的不断升级,实现了从个人市场向企业市场,从IT向通信、广播电视、娱乐媒体的全面渗透。

  所以我们今天可以很好地理解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战略:自主创新与外包并举。外包可以让中国在吸引国际市场高端人才、持续创新能力、面向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吞吐能力、软件制造交付能力等方面获得最好的锻造和全面的提升。

  2002年,微软与国家发改委签署了62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因协议中包含大批的培训计划、外包订单的承诺,现金投入只是其中一部分,引起外界哗然,称协议太虚。但其实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所缺的不单是钱的问题,而是人才、技术和软件制造的整体能力。2006年比尔·盖茨与国家发改委马凯主任签署第二轮合作备忘录,承诺5年给予中国1亿美元的外包订单量。负责外包相关合作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监申元庆还曾担心中国的合作伙伴做不了这么多,但仅仅在2008财年,微软在中国的软件外包就达到了1亿美元。2008年10月17日,在成都举行的微软第二届外包CEO峰会上,微软全球副总裁、中国区董事长张亚勤再度表示,尽管全球金融危机阴霾笼罩,微软承诺将以每年两位数增长率的外包订单量,分包给中国合作伙伴。

  也许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可以套用中国申奥的口号,"给我一个机会,我还给世界一个奇迹。"中国软件产业需要外包的机会来实现软件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张亚勤说:"外包一方面需要量大,另一方面需要质高,再就是需要新的业务模式,需要进入到新的层次。"从被动到主动,从一直给别人写程序,到根据发包方的需求,自己做模型,形成自己可以重复使用的不同行业领域的IP,再到带动自己的业务发展,其实外包领域的升级有很大的机会。印度企业的外包利润率之所以可以超过40%,是因为他们有很多不同的模块,不同的业务使用不同的模块,提升复用率,就可以创造更高的利润。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外包企业3000家,海辉软件(国际)集团公司董事会主席孙振耀说:"希望未来5年中国的外包软件不是变成5000家而是30家,这样无论是从规模还是成本上、质量上,中国的外包企业都具有了新的竞争力。"现在微软在中国的外包合作伙伴有22家,大家熟悉的中软国际、浪潮集团、海辉软件、大连华信等等都是微软的外包合作伙伴。

  今天全球软件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是产业生态链的竞争,谁拥有最大的生态产业链谁就能赢得竞争,所以对于微软这样一个平台软件厂商来说,他需要建立更广泛的产业生态链,需要扶持中国软件产业水涨船高。而中国软件产业目前发展最大的瓶颈是人才的缺乏,在这点上双方有着培养软件人才的共赢需求。从2002年开始,微软在中国启动了全方位、立体的人才培训计划,从与教育部联合启动的"长城计划"到与国家发改委、原信息产业部联手的万名架构师与高级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从东北三省的百名信息主管培训到高校的软件骨干人才培训等等,微软成为在中国市场上培训软件人才投入和分享最多的跨国软件企业。

  全球的软件产业正在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国际巨头大规模的并购与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应用成为竞争的焦点。IBM从通用中间件向行业应用中间件进发,SAP与甲骨文进一步加快对应用领域的收购步伐,应用越来越成为牵动底层平台的重要抓手,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应用软件需要更快发展。中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通过内需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结合,利用国际市场外包的经验,更快获得高端人才、软件研发与制造能力等的提升,可以尽快让中国的优势应用软件成长起来,真正参与到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去。我们来看浪潮国际、中软等等公司,他们的发展模式都是外包与应用软件并进,以外包为抓手为自己的行业应用软件输送人才并积累经验。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