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IP骨干网引领40G传输浪潮

IP骨干网引领40G传输浪潮

时间:04-04 来源:姚春鸽 人民邮电报 点击:

当前,IP|0">IP宽带业务流量的爆炸式增长,率先对长途骨干网提出了新的挑战,于是40G高速传输需求出现。基于运营商IP宽带业务发展需求,40G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又肩负了怎样的使命?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网通集团国家工程实验室副总工程师唐雄燕。

流量激增呼唤40G

长途骨干网正在承受着流量爆炸式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唐雄燕表示,流量的爆炸式增长,对网络扩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于运营商而言,似乎网络扩容的速度总也赶不上流量的增长;新增加的带宽总是很快被消耗掉,这是运营商业务发展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

以视频流媒体为主的P2P业务流量的飞速增长,是宽带业务流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唐雄燕指出,P2P业务流量已经占互联网总流量的60%~70%,而视频流媒体业务又占了P2P业务流量的60%。

"新增流量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增长将处于难以限制的状况。"唐雄燕如是说。一方面,流量的增长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Gartner预测,未来5年用户带宽需求和网络流量将增加10倍,导致传输层带宽压力变大。另一方面,以视频为主的P2P业务流量,并不如同传统的电信业务一般具有规律性,可以进行规划。P2P业务往往是点对点之间的信息交互,从而使整个流量呈现出网状、无序、不可控的特点。并且,大多数P2P业务都是免费的,这更加深了流量增长难以限制的状况。

流量的激增,呼唤40G高速传输的出现。唐雄燕表示,从总体上来看,因流量激增而导致的带宽需求增长,促使网络对大带宽调度的需求产生,这是40G的根本驱动力。

此外,路由器也需要"大"管道,核心路由器互联则成为40G的关键驱动力。对于路由器而言,"大"管道意味着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带宽。其一,同源同宿的N个小管道,由于IP包不定长,导致流量均衡操作困难,容易出现拥塞;其二,同等情况下,路由器更希望通过大管道对接。由于路由器最大等价多路径链路数只有8~16,难以进一步增多,如采用10G链路,带宽最大为80G~160G;若采用40G,带宽则可以最大实现640G。正因为如此,路由器开始纷纷推出40G接口:在城域网,核心路由器通过40G端口直连,可以节省端口、提高效率、降低OPEX;在骨干网和区干网,为解决带宽瓶颈,路由器40G端口的采用,也需要长距传输能力。路由器40G接口的涌现,相应推动了40G传输的出现。

40G 浪潮滚滚而来

与10G相比,40G具有诸多优势。唐雄燕指出,除了40G能够更好地满足IP宽带业务流量增长的需求之外,40G的集成度比4个10G的WDM的集成度更高,一个40G代替4个10G,带来了一系列在节省空间、节电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而且,从长远来看,40G维护简单,在后期节省运维成本、提高管理调度的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当前,40G已经达到了成熟商用的水平。如华为等设备制造商已经可以提供成熟的40G设备及方案,运营商也在积极地进行相应的测试以及试商用。唐雄燕指出,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40G的商用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40G设备需要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尽管40G能够提供更好的IP宽带业务,但只有价格相比现有的10G具有经济性时,才能驱动运营商部署这一先进的技术。其次,运营商在测试以及试商用中,将比较性能的提升情况,关注能否与原有的10G系统兼容等。再次,40G需要具备可根据业务需求进行灵活配置的能力,这是因为业务对于带宽的需求是多层面的,既有高带宽业务,也有低带宽业务。因此,要求系统能够根据具体的带宽需求,灵活地进行带宽的业务调度,如将10G、40G组合到一个平台之中进行灵活的配置、组合使用等。最后,尽管40G能够带来运维成本的节省,但需要考察40G的运维体制是否能够与现有的运维体制很好地吻合?现有的运维体制是不是要改变以适应大带宽调度?业务体系是否需要相应进行调整?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求40G设备和解决方案能够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实现平滑过渡。

40G将率先在长途骨干网获得应用,因为长距离、大带宽的传输需求最为迫切。唐雄燕介绍,中国网通目前正在对40G进行试验,为未来的大规模商用做好准备。据悉,中国网通今年将在几条长途干线上开通40G的试点。对于已有的10G的WDM,在40G规模商用以前,中国网通将充分挖掘其潜力,扩展其容量。

尽管传输速率越高越好,但相比于成熟度已经达到商用化水平的40G,100G尚处于技术启动期,100G的标准化完成时间也要到2010年年中,因此等待100G并不现实。唐雄燕表示,现阶段100G尚处于实验室的研发阶段,距离商用还有很长的时间。100G可能会首先在短距离应用中出现,如在有些短距离交换机、路由器中采用100G的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