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通信大事年报预报
时间:01-09
来源:通信产业报
点击:
集群通信商用水落石出
集群通信引入我国已有十年历史。但据业内专家介绍,在这十年中,集群通信的发展并不理想,国内只有几千个信道的基站设备和二三十万的用户终端,与同期蓬勃发展的蜂窝移动用户数相比,还不到一个零头。
据了解,我国制定的国内数字集群标准和频率规划为发展数字集群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数字集群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发展速度缓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延续原有模拟集群的专网运营模式,建设成本远远高于模拟集群,一般用户无法承受。
而公网发展前景不明朗。新的电信业务分类公布,数字集群通信被定义为二类基础电信业务,数字集群共网门槛提高,仅六大运营商可以申请运营牌照,但目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的动作都不大,只有中国卫通和中国铁通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需求拉动产业。2007年,数字集群将面临一个大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卫通已经在这方面走出了坚实一步,而中国铁通也正把专网建设作为其下一步发展重点,集群通信正在成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应急联动无线通信系统正被各级地方政府讨论。未来的集群通信系统的主要应用之一是在城市的应急通信系统。
但目前的问题是,专网集群虽然性能优秀,但需要用户自行建设无线网络,采购终端并自行进行管理和维护,网络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昂贵。公网集群的优势在于网络覆盖(CDMA和GSM的网络覆盖),可以低成本实现广域通信。从根本上来讲,公网集群不能取代专业数字集群,但可以作为专业数字集群的补充,弥补其网络覆盖弱的缺点。但目前公网仅仅在几个城市有覆盖,网络覆盖率低。
根据专家介绍,在2.5G技术开展集群通信业务,存在着呼叫时延大、小区容量低、无线资源占用率高的缺点。如果2007年3G牌照下发,利用3G无线数据网络的广播信道来实现集群业务,从而可以解决2.5G技术上遇到的问题,性能更接近专业数字集群的水平。
手机电视标准选向何方?
手机电视商用试验热闹非凡,但标准之争的危机却越来越明显。2006年10月底,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手机电视技术标准STiMi,广电部门推动自主技术标准的意愿已表露无遗。由此,2007年手机电视格局变得更加复杂。
国家广电总局发布自主的技术标准STiMi之后,仅广电体系下的手机电视就出现了"三国争雄"的局面。
事实上,手机电视商用的瓶颈还很多,例如合适的服务定价和终端价格,节目内容,互动性,漫游问题和室内覆盖等。解决这些瓶颈的唯一出路是展开多方合作。除了技术标准的整合之外,广电部门与电信运营商的互信、合作也至关重要。一方面,出于内容监管、牌照发放等方面的原因,广电部门几乎不可能被排除在手机电视产业之外;另一方面,手机电视要解决收费、漫游等问题,又不可能甩开移动运营商。
广电部门与移动运营商各自如何退步,如何展开合作,这还是一个有待破解的难题。但中国的事情往往出现政策层面的转机。有业内人士表示,在2008年北京奥运之前,实现手机电视的普遍商用是一项政治任务,因此在2007年,两大体系必然会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磋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一致。
国内厂商国际化持续前行
"走出去"已经为中国的制造商创造了数不尽的辉煌;在2006年,国内运营商的"走出去"战略也崭露头角。新的一年中,他们的国际化之路可以走多远?
2006年,中兴在继续巩固发展新兴市场的同时,加强向发达国家、跨国运营商市场拓展;华为则已在高端市场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两者的国际市场拓展都进入了面对发达国家市场和高端市场的时期。但是,两者在技术上的积累,并不足以支撑其国际化取得突破性的市场开拓。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更多来源于人力成本。但10年征程使得早期"走向世界"的制造商在大范围扩张之后收入利润开始降低。此时的国际化更需要本土化和技术领先的战略。可以预见,2007,国内厂商的国外本地化进程将会加快,而中国综合实力的日益强大和整体国际环境的趋好,将加速这一过程。本地化也最有可能成为国内厂商2007年国际化道路的突破口。
走向国际就必须遵循国际游戏规则。但中国运营商,或者正在与运营商"协同发展"的制造商,却始终在中国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中成长。而建立与国际游戏规则相适应的企业架构和企业文化,将部分决定制造商的国际化步伐。就运营商而言,2006年他们在国际化的道路上颇多探索。中国移动在巴基斯坦的出局,似乎证明,仅靠一年的时间来培养运营商国际化的感觉,可能还有些仓促。
集群通信引入我国已有十年历史。但据业内专家介绍,在这十年中,集群通信的发展并不理想,国内只有几千个信道的基站设备和二三十万的用户终端,与同期蓬勃发展的蜂窝移动用户数相比,还不到一个零头。
据了解,我国制定的国内数字集群标准和频率规划为发展数字集群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数字集群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发展速度缓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延续原有模拟集群的专网运营模式,建设成本远远高于模拟集群,一般用户无法承受。
而公网发展前景不明朗。新的电信业务分类公布,数字集群通信被定义为二类基础电信业务,数字集群共网门槛提高,仅六大运营商可以申请运营牌照,但目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的动作都不大,只有中国卫通和中国铁通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需求拉动产业。2007年,数字集群将面临一个大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卫通已经在这方面走出了坚实一步,而中国铁通也正把专网建设作为其下一步发展重点,集群通信正在成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应急联动无线通信系统正被各级地方政府讨论。未来的集群通信系统的主要应用之一是在城市的应急通信系统。
但目前的问题是,专网集群虽然性能优秀,但需要用户自行建设无线网络,采购终端并自行进行管理和维护,网络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昂贵。公网集群的优势在于网络覆盖(CDMA和GSM的网络覆盖),可以低成本实现广域通信。从根本上来讲,公网集群不能取代专业数字集群,但可以作为专业数字集群的补充,弥补其网络覆盖弱的缺点。但目前公网仅仅在几个城市有覆盖,网络覆盖率低。
根据专家介绍,在2.5G技术开展集群通信业务,存在着呼叫时延大、小区容量低、无线资源占用率高的缺点。如果2007年3G牌照下发,利用3G无线数据网络的广播信道来实现集群业务,从而可以解决2.5G技术上遇到的问题,性能更接近专业数字集群的水平。
手机电视标准选向何方?
手机电视商用试验热闹非凡,但标准之争的危机却越来越明显。2006年10月底,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手机电视技术标准STiMi,广电部门推动自主技术标准的意愿已表露无遗。由此,2007年手机电视格局变得更加复杂。
国家广电总局发布自主的技术标准STiMi之后,仅广电体系下的手机电视就出现了"三国争雄"的局面。
事实上,手机电视商用的瓶颈还很多,例如合适的服务定价和终端价格,节目内容,互动性,漫游问题和室内覆盖等。解决这些瓶颈的唯一出路是展开多方合作。除了技术标准的整合之外,广电部门与电信运营商的互信、合作也至关重要。一方面,出于内容监管、牌照发放等方面的原因,广电部门几乎不可能被排除在手机电视产业之外;另一方面,手机电视要解决收费、漫游等问题,又不可能甩开移动运营商。
广电部门与移动运营商各自如何退步,如何展开合作,这还是一个有待破解的难题。但中国的事情往往出现政策层面的转机。有业内人士表示,在2008年北京奥运之前,实现手机电视的普遍商用是一项政治任务,因此在2007年,两大体系必然会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磋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一致。
国内厂商国际化持续前行
"走出去"已经为中国的制造商创造了数不尽的辉煌;在2006年,国内运营商的"走出去"战略也崭露头角。新的一年中,他们的国际化之路可以走多远?
2006年,中兴在继续巩固发展新兴市场的同时,加强向发达国家、跨国运营商市场拓展;华为则已在高端市场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两者的国际市场拓展都进入了面对发达国家市场和高端市场的时期。但是,两者在技术上的积累,并不足以支撑其国际化取得突破性的市场开拓。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更多来源于人力成本。但10年征程使得早期"走向世界"的制造商在大范围扩张之后收入利润开始降低。此时的国际化更需要本土化和技术领先的战略。可以预见,2007,国内厂商的国外本地化进程将会加快,而中国综合实力的日益强大和整体国际环境的趋好,将加速这一过程。本地化也最有可能成为国内厂商2007年国际化道路的突破口。
走向国际就必须遵循国际游戏规则。但中国运营商,或者正在与运营商"协同发展"的制造商,却始终在中国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中成长。而建立与国际游戏规则相适应的企业架构和企业文化,将部分决定制造商的国际化步伐。就运营商而言,2006年他们在国际化的道路上颇多探索。中国移动在巴基斯坦的出局,似乎证明,仅靠一年的时间来培养运营商国际化的感觉,可能还有些仓促。
- 存储接口标准化 SBB2.0惊艳IDF展(03-07)
- 锐捷重磅推出新一代高性能接入交换机 RG-S2300(03-09)
- 惠普针对Web2.0等新应用发布超大容量刀片NAS(04-10)
- ST推出USB 2.0 ESD保护器件USBULC6-2M6,占位面积极小(04-07)
- TI推出业界首款单芯片双插槽热插拔电源管理控制器(04-09)
- ESET NOD32安全套装全新亮相(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