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电视手机双赢,为何QLED只在电视界盛行?
显示技术的发展方向,到底是OLED还是量子点?阵营不同,答案不同,但有一点无可争议,那就是:液晶时代终将结束。事实上,这轮屏幕革命已经从手机领域开始了,细心的人发现,手机屏幕升级换代,选择的是OLED而非量子点。
就在未来的电视到底是OLED还是量子点争论不休的时候,手机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目前,全球主流手机品牌,均已启动用OLED屏替代液晶屏的行动。今年第三季度,苹果也将加入这一大军,据悉,苹果已向三星预订了80亿美元的OLED手机屏幕资源。
仔细研究OLED与量子点两大阵营的相互攻伐,你会有一个重要的发现:OLED技术已经向手机、电视、汽车显示等诸多领域渗透;而量子点技术依旧固守于电视一隅,始终未能实现产品外延的突破。
比如,OLED阵营已经推出薄如墙纸的墙纸电视,而液晶和量子点均未做到。除了Wallpaper电视,OLED还能做成正反两面显示的电视、透明电视、不规则电视,等等,甚至未来还有可能将整个汽车内饰做成OLED显示屏,你坐在汽车里,周围一切信息"一目了然"。液晶发展到今天,已无做得更薄之可能,因为液晶属于被动发光技术,且不具备柔性显示特性。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在量子点阵营口中,量子点优秀到可以秒杀OLED,既然量子点如此优秀,为什么手机企业在进行屏幕升级换代的时候,选择的是OLED而非量子点?
这,恐怕还得从量子点的真相说起。
的确,"量子点"是个高大上的概念,比如,中国已率先研发出量子计算机,还发射了量子卫星,而量子物理学诞生得更早。
而这一切,都和量子点电视没有半毛钱关系。
到底什么是量子点技术?量子点阵营的解释是这样的:
1、"现阶段的光致发光量子点是一种全新的背光源,相比传统白光LED电视,量子点产品有着凌驾于OLED的全色域显示能力,窄频带连续光谱,色彩纯度更高,95%接近于自然光,色彩还原能力强大,色彩精确性高……因此可以说量子点是目前最好的液晶电视背光技术,能显著提升画面的色彩表现,而不是单纯调高饱和度这么简单。"
2、"量子点电视基于液晶面板,量子点本身也是高性能背光技术,因此在现有产品上运用量子点背光即可达到惊人的画面表现。"
请大家注意我加粗的字体部分。
这两段解释可以概括为三句话:1、现阶段量子点是光致发光;2、它其实是背光源技术;3、量子点电视本质上是液晶电视。
这里面出现一个"光致发光"的概念,可能比较难理解,我给大家打个比方,大家就明白了。比如,镜子本身不发光,你用手电对着它照一下,它马上就反射出一道光线,这就叫光致发光,就是说,你给它光,它才能发光。
"光致发光"是个相对于"电致发光"的概念。所谓"电致发光",就是一通电它本身就发光。
因此,光致发光不可能成为显像技术,成为显像技术的前提必须是电致发光。
至此,你应该明白了,为什么手机企业发起屏幕升级换代时候,选择OLED屏而非量子点屏。因为你选择量子点屏是没有意义的,现阶段量子点屏就是液晶屏。
我此前已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这里再重复一遍:OLED对液晶的超越,好比汽车对马车的超越;量子点对液晶的超越,看起来更像一辆马车对另一辆马车的超越。
你也许会进一步问:既然量子点本质上仍然属于液晶,为什么量子点阵营还要不依不饶地推广这个概念呢?
这里面的原因就比较复杂了,我给大家简单讲一下。
企业选择站在哪一边,并不完全取决于它对显示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许多人都认同OLED代表了显示技术的未来,但仍然有企业选择站在量子点一边,原因可能简单到仅仅因为它无法拿到OLED电视面板,比如某反OLED企业,其高层多次前往韩国要求供应OLED面板被拒绝,于是愤而倒戈转向量子点阵营。
还有一类企业是因为自己有液晶面板产业布局,当然不希望看到OLED太早地革自己的命;既然现阶段量子点电视仍属于液晶电视的范畴,它当然会选择量子点。
有一点大家可能不知道,量子点电视其实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量子点电视在国际上销量非常小。
几年前,某企业曾把使用LED背光源的液晶电视命名为"LED电视",结果遭到英国政府处罚;但在中国,政府对企业不真实的宣传一向持宽宏大度的态度。
严格来讲,量子点阵营的宣传,有两点已涉嫌踩到红线。一是把背光源技术等同于显示技术来宣传;二是在传播的时候偷梁换柱,把"量子点电视"变成一个不确定的概念,一会儿说使用量子点背光源的液晶电视就是一代量子点电视,一会又偷偷换成"QLED"的概念,把尚处于研发阶段的电致发光量子点电视当成已有的产品向消费者推广。
真相是,真
- 索尼成功开发出全高清专业级OLED屏幕(02-18)
- 全球超200厂商进入OLED产业市场(03-21)
- 半导体照明70%国产化 5000亿元商机发酵(05-17)
- 三星携UniversalDisplay推低能耗OLED(08-30)
- 日本铜代贵金属铱生产OLED新技术降低成本(09-02)
- OLED时代即将来临 企业应当抓紧技术储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