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行业新闻动态 > 充电桩之芯 | 直流充电桩概述:直流充电桩入门、收藏之作

充电桩之芯 | 直流充电桩概述:直流充电桩入门、收藏之作

时间:02-08 来源:3721RD 点击:

"充电桩之核"是比较基础的嵌入式硬件和软件技术,"充电桩之芯"则代表了电力电子技术在AC/DC领域的最高成就。充电桩的产业链包括五个部分,详情请看笔者的《充电桩之芯系列之四:云-核-芯-桩-站:充电桩产业链,专注还是整合?-怎么玩? 》。

"充电桩之芯"对于整个直流充电桩的意义,就如DSP芯片之于DSP控制产品的意义。如果将"充电桩之芯"比作一颗关键"芯片",高斯宝电气有义务提供基于芯片的参考设计 ,包括提供源于长期市场检验的充电桩系统原理图,结构图和BOM清单,提供市场上久经考验的直流充电桩控制器方案,提供充电站运营管理云平台方案。

充电的过程似乎本不该这么复杂:在电池两端加载电压,以恒定大电流对电池充电,电池的电压渐渐地缓慢地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电池电压达到标称值,SOC达到95%(针对不同电池,不一样)以上,继续以恒压小电流对电池充电。"电压上去了,但电量没有充满,就是没有充实,如果有时间,可以改用小电流充实。" 因此,充电桩里面需要有充电模块提供直流电能,需要有控制器控制充电模块的"开机、关机、输出电压、输出电流",需要有触摸屏作为人机界面下发指令,通过控制器将"开机、关机、输出电压、输出电流"等指令下发给充电模块。从电气层面理解的最简充电桩只要有充电模块,控制板和触摸屏就可以了; 如果开机、关机和输出电压]输出电流等指令在充电模块上做成几个键盘,那么一个充电模块就可以对电池充电了。

下图为直流充电桩工作原理框图。

总结几点有助于大家理解这个原理框图:
1.单个的充电模块目前只有15KW,不能满足功率要求,需要多个充电模块并联在一起工作,需要有CAN总线来实现多个模块的均流。

2.充电模块的输入来自电网,是大功率供电,涉及到电网和人身安全,特别是人身安全,需要在输入端安装空气开关(学名是"塑壳断路器"),防雷开关甚至漏电开关。
3.充电桩的输出是高压、大电流,电池是电化学品,容易爆炸,要防止误操作的安全问题,输出要有熔断器。
4.安全问题是最高优先级的,除了有输入端的措施之外,机械锁和电子锁是一定要有的,绝缘检测是一定要有的,泄放电阻是一定要有的。
5.电池是否接受充电,这不是由充电桩决定的,是由电池的大脑、BMS决定的。BMS下发"是否允许充电,是否终止充电,可以接受多大电压,多大电流充电"的指令给控制器,控制器再下发给充电模块。因此,需要有实现控制器和BMS之间的CAN通信,控制器和充电模块之间的CAN通信。
6.充电桩还要接受监控管理,控制器需要通过WiFi或3G/4G等网络通讯模块和后台连接。
7.充电的电费不是免费的,需要安装电表,需要读卡器实现计费功能。
8.充电桩壳体上需要有一目了然的指示灯,通常是三个指示灯,分别表示充电,故障,
电源。
9.直流充电桩的风道设计是关键。风道设计除了结构上的学问,需要在充电桩里面安装有风扇,虽然每个充电模块里面都有风扇。

这样一来,直流充电桩作为一个系统,就显得比较复杂了。下面给出某单枪直流充电桩更详细的电气原理框图:

笔者认为这个原理图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笔者抛出以下几个问题,从事充电桩研发的朋友对这些问题一定会很感兴趣:
1.充电模块组的输出端是否可以只用一个熔断器? 是否可以只用一个直流接触器?
2.直流接触器是否可以不通过继电器来控制,直接由控制器的I/O信号来控制?
3.辅助电源的输入端加了漏电开关,这是否可以省去? 三相交流输入端却没有加漏电开关,这是否可以接受?
4.风扇是否可以不用继电器控制?
5.辅助电源是否可以由两个合并为一个?
6.是否可以只要一种12V的辅助电源?
7.电子锁是否可以不用通过继电器切合?
8.图中没有电压和电流检测单元,这是否可以接受?
9.电表在采集电压和电流信息,BMS也在采集电压和电流信息,每个充电模块本身也给充电控制器上报电压和电流信息,它们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10.充电模块组整体端接了一个120欧电阻,那么在充电模块内部是否需要在每个模块CAN输出接口端接120欧电阻匹配?
11.图中总共用了几个CAN通讯口?几个RS485通讯口?如果是双枪,需要几个CAN通讯口?

将这些的电气原理图设计成一个桩体,结构设计上的一些问题显然更值得讨论。欢迎交流!诸位看客,欢迎来电来函和我讨论。

5.直流充电桩的发展趋势
关于直流充电桩的发展趋势,也许有5个方向值得关注:
1. 超大功率充电堆-功率动态分配-柔性充电
2. 社区停车场环行智能充电
3. 家用型壁挂式充电桩进家用电器卖场,进家庭
4. "光充储"充放电一体化
5. 共享充电、免费充电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