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光伏和海润光伏是怎么从朋友变仇人的
全球最大的单笔太阳能电站收购项目在一路推进中突生变数,随着买方联合光伏决意提请仲裁,海润光伏(*ST海润)百亿级的大生意有泡汤的风险。
作为大型央企招商新能源旗下的光伏平台,联合光伏在1月15日晚间发布消息称,因海润光伏未达成之前签订的一项百亿大单合作协议,为此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请仲裁。
联合光伏的诉求是,要求海润光伏退还已支付的预付款5亿港元(约合4.22亿元人民币)及其累计利息,同时还要求后者支付约2亿港元(约合1.69亿元人民币)的违约赔偿。
而在半年前,出身央企豪门的联合光伏一度被当时麻烦缠身的海润光伏视为拯救自己的"白衣骑士"。
2015年5月13日,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在满足相应条件的基础上,联合光伏收购海润光伏在国内的17个光伏电站的全部股权,装机容量约为930MW,总额约为88亿元,创下全球光伏电站单笔收购总额的新高。
2015年6月,联合光伏在支付一笔预付款时曾举行仪式,邀请银行、投资基金、光伏企业以及包括界面新闻在内的数家财媒共同见证。
在上海招商局总部大楼,联合光伏的控制方招商新能源颇为高调地公开向外界抛出庞大的扩张计划,招商新能源董事局主席李原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丝毫不加遮掩表达其雄心勃勃的光伏梦。
半年过去,这笔曾经让相关投资者颇为兴奋的超级大单,却陷入令业界为之惊讶的僵局。
最直接的两大后果,一是让招商新能源"短期内尽快成为能代表中国的‘光伏发电大王’"的雄心受挫,二是让好不容易扭亏为盈的海润光伏或许再陷危局。
始终在关注双方合作进展的一光伏业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双方一旦陷入官司,将"两败俱伤"。
对这事件知情的一位消息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这起此前被不少人看好的豪华婚姻,其蜜月期较短,半年来有许多磕磕碰碰。
完成这次光伏电站收购后,联合光伏旗下光伏电站项目数量将从2014年底的15个跃升为32个,总装机容量也从2014年底的572MW直接扩大到接近2GW。
对于昨天发布提请仲裁的消息,招商新能源兼联合光伏新闻发言人薛健聪,在1月16日对记者表示,根据协议,协议中的交易无法完成,有关款项应退还于本公司。
薛健聪称,协议上的交割大限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月,项目实质上已经无法完成交付,为保护自身利益,联合光伏已提出仲裁索赔,并采取保全资产及证件的必要程序。"走到这一步,其实也有很无奈。"薛健聪说。
就在联合光伏宣布该决定前,联合光伏似乎已经率先"开战"。薛健聪说,海润光伏发布的信息让他们感到"被动"。
薛健聪所指的"被动"信息,其实是海润光伏在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上的一番说明:与联合光伏"框架协议"下的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其中部分项目已经具备交割条件,双方正在积极推进交割事宜。
"到2015年12月10日,符合项目交割的仅30MW,与930MW的总量差之千里。"薛健聪说。
本来皆大欢喜的合作缘何遇到阻碍?一位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表面看,缘于双方对协议中交割时限理解不一,联合光伏欲借电站买卖完成"蛇吞象"计划,但暗修栈道的举措却遭到了"大象"的有力反抗,为此矛盾加剧升级。"联合光伏的资金并不像外界认为的那样充足。"该人士透露。
另一位接近海润光伏高层的消息人士,在1月16日晚间对界面新闻透露,央企背景的联合光伏当家人李原的管理风格相对多变和强硬,多次通过业界及相关媒体对海润光伏进行宣传战;海润光伏的杨怀进则似乎一直呈现怀柔之风,相对处于被动接招下的沉默状态。
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对于联合光伏欲曲线进入海润光伏成为实际掌控者的动作,遭到了海润管理层的激烈反对,后者认为联合光伏在业界并非强者,尤其是对联合光伏的产业实体运作能力持有质疑。
对于交割项目以及履约最终时间、以及2亿港元违约金的说法,海润光伏在公告中回应称,光伏项目在实际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及不可抗因素,如政策落实、资金配置状况、气候及其他施工条件的影响以及外线并网条件等,可能导致框架协议锁定项目无法按时完成并进行交割,因此在《预收购协议》中并未明确规定项目的具体交付时间。
一位不愿具名的海润光伏人士对记者表示,根据《预收购协议》违约条款约定,如果海润以任何方式与上述协议方以外的任何主体(即联合光伏),就其所持有的标的公司股权转让事宜进行协商或谈判并达成相应协议,或者如果因海润自身公司原因,没能在标的公司满足该协议约定的股权收购先决条件后,将标的公司股权转让给常州联合光伏并完成股权交割的,海润光
- 光伏电站进入“拼爹”时代(10-06)
- 光伏和资本的蜜月期已过,夕阳产业被嫌弃(01-12)
- 联合光伏签约收购新疆5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01-19)
- 联合光伏委任新首席信息官(03-24)
- 马云布局光伏电站,拿到第一张互联网售电牌照箭在弦上(04-13)
- 光伏投资热,看都哪些土豪在投资者名单里(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