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茧自缚!LED照明企业有几个走对了路?
11月初,我们和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以及部分厂家的老总一起,去了美丽的鹭岛游学,参观了几个LED照明的领先企业,有的出口金额连续高居前几名,有的上市公司已经得到国外客户、国内产业基金的青睐。
在其中一家企业,我们穿上洁净衣服,走进车间,只见自动生产线连续生产,公司自己研发的机械人举重若轻。在另外一家花园式工厂,光是实验室的检验设备就摆满整整一层楼,而且都获得国际顶级认证。公司出具的检验报告就获得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畅通无阻,无须多走一重手续。
和工厂的技术高管交流期间,大家自由提问。我都只是问一个问题:过去几年,研发费用预算占公司营收比例多少?有的回答5-8%;另外一家更加令我诧异,高达10%!曾经的业界翘楚、我服务过的德国老东家在当年也只是声称5%以上的研发费用。结合他们所展示的科技成果,以及在市场上获得的优势逐渐加大,看来我们国家有一些行业领先公司赶超的步伐不断,眼见为实。
我们在他们的办公室走了一圈,培训教室设备一应俱全,办公室职员午餐免费,我们的会议刚刚结束,下一波的技术人员就捧着电脑、资料、样品等进入会议室开始他们预订的会议。办公室以及工作人员的面貌,无不呈现出专业、向上的精神,这些情景,我们在制造业工作时间长的人知道,装是装不出来的。
我之所以只问同一个问题,原因无非就是,在这个产品更新速度飞快的行业,如果没有技术领先优势,光是靠所谓要素投入,或者以压榨员工或者供应商之类司空见惯的手法而达成的低成本,进而取得所谓的暂时优势,都是过眼云烟。没有技术优势,就没有门槛可言,以前市场火爆,还可以鱼目混珠,美其名曰"发展解决问题"。现在连合理利润都保证不了,甚至有的连现金流都是快要断绝,倒闭跑路反而是指日可待的事情。相反,理性地、有计划地加大技术投入,加快原创产品,取得技术优势,竖起门槛,实现真正的差异化,就能逐渐远离割喉式的红海。上述这几个成功的企业,就是通过持续有效的研发,取得技术领先的优势,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优势持续加强,反映到公司价值持续向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最近几天,走访了珠三角一些传统制造业工厂,在国际、国内市场环境萧条的情况下,业绩普遍下滑。有的工厂还是在艰难的走质量和创新之路,接待人员不断介绍刚刚推出的新产品,领导介绍雄心勃勃的来年新品计划。但是,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等待国内外贴牌客户给订单的阶段,厂区冷冷清清,看见那些一溜排开的机器,却没有工人操作,产能空置状况一目了然,其实我们也是五味杂陈。
成本全面上升、国内外需求下滑、利润被无情挤压、人力、材料、财务等方面成本高企,国内制造业面临的困难其实都差不多。有的企业敢于投入研发取得技术领先优势,吸引住了客户,也有资本留住优秀人才;有的一直不敢迈出品牌之路,生怕投入打了水漂。也有企业主蹒跚学步,试水电子商务。我们甚至在一家企业,听到老板介绍,因为国内收款周期过长,最近自己成立国际业务部。
归纳最近在两个省、两三个不同行业的走访所见,虽然"互联网+"的号角震天响,商业的本质还是没有变化。最终还是在技术研发,和品牌营销,这微笑曲线的两端想办法,要不同时发力,要不抓住一端做好。
当然,某些行业的研发、原创的环境比较恶劣。如某卫浴产区的企业老板坦言,新产品推出市场,最快2个月就被模仿了。陶瓷产区,有了数码喷墨打印这个"神器",模仿起来难度更低了。
其次,合作企业之间的信任度非常低,即使是所谓全国公认的知名品牌,虽然在台上高唱仁义道德,其实和他们的供应商合作也是如耍猴一样,予取予夺。订好的库存说不要就不要,有的是市场原因,也有的只是公司内部管理层人员改变,因此造成的成品和零部件积压,都是贴牌供应商自己承受,很多就因此倒闭了。
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坚持初心的企业家表现出令人敬佩的敬业精神。坚持研发、原创,坚持质量底线,在营销方面想方设法创新。在中山一家规模颇大的企业,我们见到一个富二代,为人好学有礼,虽然在国外留学多年,现在还是踏踏实实待在环境并不理想的车间,和大家一起研究产品、技术,甚至到半夜三更。更为难得的,是他一直催促着他的设计工程师,要多往欧美发达国家参观展会,多在国内参加不同的培训。其部下,也因此加倍努力,主动为公司着想。我这次之所以来访,也是因为他的团队成员获悉我在微信群内发布的模糊意向,主动邀请过来。
机会永远属于主动的人。而主动的团队,首先,因为他的领军人物,有着永不停歇的脚步。所
- LED企业面临资格淘汰赛(03-05)
- 日本震区芯片企业最新动态(03-16)
- 中国企业发起智能手机低价攻势 全球版图或变(03-23)
- 我国集成电路企业努力抢占封测技术高地(03-28)
- IC封测企业要坚持产学研结合(04-19)
- 日本电子企业地震后集体巨亏:已进入滞涨期(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