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小谟:做中国人自己的雷达
■记者 陆琦
他的名字,与我国国防科技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紧密相连: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雷达、我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他,就是著名雷达专家、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谟。
2013年1月18日,王小谟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5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王小谟为我国国土防空网的建设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引领实现了国产预警机事业的跨越式和系列化发展,使我国实现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跃升。
圆雷达强国梦
王小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雷达专家。"做出中国人自己的雷达是我们这代人追求的目标。"
上世纪60年代初,刚参加工作的王小谟就担起了重任:担任我国第一部三坐标引导雷达的副主持设计师。他大胆地突破了传统设计的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脉内扫频的方法,简化了复杂的雷达高频系统,解决了三坐标雷达的技术难关——威力、精度、时间的矛盾。
70年代初,王小谟支援三线,在偏远的贵州山区继续三坐标雷达研制,并担任主持设计师。他大胆创新,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十三年磨一剑,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
如今回想起来,王小谟的那份使命感和荣誉感溢于言表,"一定要给国家争气,所以无论遇到困难还是压力,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
在三坐标雷达研制成功之后,王小谟开始对地面雷达的低空防御技术着力开展攻关。他带领团队,以超常规的速度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的微波雷达,使我国在低空雷达方面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造民族争气机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
拥有预警机是中国几代人的期望,在这一刻,终于实现了。坐在观礼台上的王小谟激动地欢呼:"这是我们搞的!"两行热泪随即落了下来。
预警机因技术高度密集,系统十分复杂,世界上只有美、俄、以色列等少数国家具备研制能力。
上世纪80年代,在雷达科研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王小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我国预警机研制事业中,规划实施了机载预警雷达的关键技术攻关,并逐步突破了机载雷达关键技术。
为了加快预警机研制,我国开展预警机对外合作。作为项目中方技术总负责人,王小谟坚决要求中方主导研制方案,并在国内同步研制,为自主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王小谟坚定地说。
就在合作方单方面撕毁合同、中国预警机事业就要被扼杀在摇篮里时,王小谟积极向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建议,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一定要争口气"。
空警2000预警机立项后,王小谟又提出利用国产飞机实现预警机出口的设想,并担任原型机总设计师。他不顾年老体弱,在条件简陋、紧张忙碌的外场试验现场,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和机上90多分贝的噪声,坚持奋战在一线,经常加班到凌晨,连着一干就是两个多月。
在工程最为关键的时刻,王小谟在外场遭遇车祸,腿骨严重骨折。一个月后,又一无情打击接踵而至,王小谟被诊断出身患淋巴癌。
"这一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令每一个人焦急万分。"王小谟的学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军回忆:"躺在病床上的老师依然带着镇静平和的笑容,心怀对预警机事业的牵挂。病情稍有好转,他就拖着虚弱的身体赶到试验现场。"
正是由于这种勇于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瑞典、以色列之后第四个能够出口预警机的国家。
引未来创新路
在陆军眼中,王小谟既是实践家又是战略家。
早在预警机事业之初,王小谟就意识到,除了装备大型预警机外,还应形成中国自己的预警机装备系列,他开始在心中描绘我国预警机体系化发展的谱系蓝图。
继空警2000、空警200国产两型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之后,王小谟提出了基于国产平台开发预警机的方案,摆脱了我国预警机对国外飞机平台的依赖,加速了我国多型预警机的研制进程。
在王小谟的辛勤耕耘下,我国国产预警机家族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一支技术过硬、作风良好的人才队伍也成长了起来。
"工程不是一个人干起来的,而是一个团队去完成的。"王小谟不止一次提到,站在他背后的,是整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是预警机工程的担纲抓总单位。作为预警机工程的总顾问,王小谟主动推荐优秀年轻专家担任总设计师,并亲自担任"幕后总师",倾心指导年轻的
- 让太空目标无所遁形的“天眼”(11-27)
- 俄火星探测器坠落或因美雷达电磁辐射干扰(02-02)
- 中科院提出大功率孔径积激光雷达数据校正新方法(03-26)
- 雷达探测火星“预研”(09-22)
- 国防科大雷达三维成像技术取得进展(10-09)
- 航天科工为中科院研制的首部固态毫米波云雷达通过验收(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