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行业新闻动态 > 充电宝为啥总爆炸?锂电池技术全解析!

充电宝为啥总爆炸?锂电池技术全解析!

时间:04-19 来源:3721RD 点击:

从0%充放到100%,1C放,0.3C充,500次后容量衰减到80%

每次电量的循环都在25%-75%,1C放,0.3C充,2000次后容量衰减到80%

每次电量的循环都在50%-100%,1C放,0.3充,1800次后容量衰减到80%

后两种做法虽然每次只用了一半的电量,但循环次数一个是之前的4倍,一个是之前的3.6倍,所以全寿命期放出的能力还是比深充深放的方式多1倍。这就是所谓的"浅充浅放有利于延长寿命"。0%-100%属于深充深放,是最耗费寿命的一种用法。所以手机电池随用随充,不要追求时时刻刻满电,也不要经常用到自动关机,这样对电池寿命最有益。

这样时并不代表电池中一点电都没有了

但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把手机、平板用到自动关机时并不是电池电量0%的时候,一般来说手机厂商设计电池电压低于3.0V时就自动关闭了,实际电池放电到2.7V以下才会伤到电池,3.0V时电池里至少还有5%的剩余电量,所以即便用到自动关机也不要太担心伤到电池,只不过每次都用这么光也算准深充深放了。

谣言三:边打电话边充电,手机会爆炸?

这个谣言的依据可能是,这样做会导致电池温度比仅充电时温度高。如果说温度会更高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充电时能量转化效率通常只有85%,剩下15%的能量就是废热;打电话时基带芯片也处于工作状态,也在发热,尤其是打电话时手机的一侧还贴在散热不好的脸上,这3个因素都加重了电池上的温度。

但如果真像谣言中所说,你每周你都应该听说某某同事被炸到脸了吧?所以真相是只会造成手机电池内部温度升高,并没有太严重后果。

谣言四:充电时间不要超过12小时,转绿灯后多充1小时可以多充10%电量?

为了防止电池爆炸,行业内是按十亿分之一级别故障率设计的,但不论过程和工艺如何控制,单一步骤都达不到这么高的安全程度,所以采用的是两级。充电器上有一级,电池保护板上有一级。每一级保证十万分之一的故障率是可以实现的,那么两个同时出问题导致电池爆炸就是百亿分之一。

充电器一侧是这样设计的,先采用恒流方式充电,在充到大约75%电量时以4.2V的恒压方式充电,这时电流会因电池电压的增高而慢慢下降,充电器在不断判断电流大小,直到电流小于某个值,比如20mA,然后绿灯亮起。

接下来充电器做什么事呢?这要看你采用什么控制芯片来做充电器了。芯片的控制方式决定之后充电器做什么事。

充电器中的充放电管理芯片

1、TI的BQ2057系列充电芯片,Linear的LT1800系列就是让座充彻底关断充电回路,那么在座充上再放置10个小时也是毫无影响。

2、座充继续进行恒压充电,并严格控制电压不超出4.2V,无疑再多充几小时,确实可以增加电量。不过从转绿灯到4.2V的过程中增加不到0.1%的电量,没什么用。

3、Maxim的1679芯片在很多手机中内部也会看到,它采用脉冲方式充电,它在显示绿灯的时候,就是电池已经100%充饱了,当然再放置一个小时,它也不会过充。也就是说不但很多充电器绿灯时就停止充电了,连手机本身都拒绝再充入电流了。

4、座充继续充电,但是它的电流控制很糟糕,不小心就使电池超出了4.2V,而且继续往上跑。那过充就发生了,什么时候电压到了5V就离爆炸不远了,不过除了充电器外,电池一侧也有保护,所以垃圾充电器卖的很多,电池爆炸的事情却不常见。

典型垃圾充电器,别买

最后一种是典型的垃圾充电器,你如果是手机插用这种东西充电,手机内部的充电管理芯片也能在充满时切断电流。但如果你是把电池拿出来接在这类充电器上,那说不定就要鼓包,甚至爆炸了。

谣言五:夜间电网电压波动比较大,锂电池比较娇贵,所以不要夜间充电?

如果真是这样,全世界每天晚上都坏掉好几百万颗电池,早起起来一看,电池废了?实际情况是从220V市电变到5V电压,再从5V电压变换到给电池充电的电压,中间经过好几道电压变换的步骤,每一步的输出电压都是合格的。即便220V那端再怎么波动,都不会影响到电池充电的电压。这种谣言的说法改换一种场景就是:台风鲶鱼将登陆福建,所以请北京市民远离公园和护城河等水域,以免危及生命安全。看上去是挺体恤人的,实际那边台风再大,护城河也不会因此风浪大作。

传言:锂聚合物电芯比18650电芯更安全?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爆炸分两类:一类是电池内部短路后温度急剧增加出现燃烧,产生爆炸;第二类是电池内部产生气体,并没有燃烧,气体撑爆了外壳。聚合物电芯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第二类爆炸的原因,聚合物电芯没有封闭在固定体积内,一旦使用不当,电解液产生了气体电芯就鼓起来了,有时还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