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行业新闻动态 > 2015年,无线充电摊上大事儿了

2015年,无线充电摊上大事儿了

时间:03-23 来源: 华强电子网 点击:

无线充电是近几年的热点技术,但却一直因为标准的"三足鼎立"而放缓了快速普及的步伐。然而,2014-2015年,在便携市场强烈需求的推动下,无线充电在标准融合与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目前,集成三大标准(WPC、PMA和A4WP)的无线充电芯片开始发布,无线充电在中功率技术方面也进步神速。预计2015年,接收端必将提速"多模"集成芯片的步伐。
  

多模方案出台成热点 单模方案两年内仍是主导
目前,采用多标准(多模)的无线充电芯片MTK的MT3188正式量产,这给业界带来了不少振奋的消息。据悉之前,高通、IDT、TI等厂商也已研发出多模无线充电解决方案。那么,2015年的终端产品是否会快速使用这些多模产品呢?
 

无线联电科技/ConvenientPower大中华区业务发展经理蔡炎说:"2015年无线充电市场刚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三星Galaxy S6/S6 Edge将内置无线充电功能,这意味着市场将增加5000万支支持无线充电的手机,二是Apple Watch内置无线充电,这意味着庞大的可穿戴式设备正在走无线充电之路。"

不过蔡炎表示,尽管终端产品对无线充电芯片的采用率在日渐攀升,但市场份额依然不高,他称目前市场上带无充线电功能的移动装置还不到10%,而采用"多模芯片"的产品则会更少。
  

目前市场上虽然已经出现了少数集成多标准的无线充电芯片,但是在市场化方面仍然热度不高,市场仍然以单模为主。那么,集成了磁共振和感应式标准的多模无线充电解决方案,是否仍然存在一些普及弊端?
  

蔡炎表示,无线联电目前仍是主打单模产品,包括磁共振(A4WP标准)和感应式(Qi标准)的产品都有。预计今年下半年,随着新的Qi标准的发布,集成了磁共振和感应式两种原理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会陆续被开发出来。从无线联电的角度看,集"磁共振+感应式"两种原理于一身的产品,不太可能在2016年前成为市场的主流。另外,跨标准芯片的出现,当然给生产企业带来了相当多的便利,对消费者也是一件好事(方便使用,无需选择),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成本的增加以及研发/认证的复杂性。所以短期内(1-2年)还难以成为市场的主流,尤其是在发射端。
  

问及多标准芯片出现之后,是否会改变目前标准之争的格局。蔡炎表示,新的Qi标准将是集成了磁共振和感应式两种原理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而A4WP/PMA合并后,预期其新的标准也将是两种原理(方式)兼容,二者的标准之争仍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多模无线充电挑战尚存技术和成本首当其冲
尽管目前多模无线充电芯片成本很高,但是从用户的需求来看,标准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这将促使芯片企业在集成化道路上越走越近。
  

目前,MTK、高通、博通、TI、IDT相继研发出多模无线充电芯片,这些芯片采用的技术标准各有差异。蔡炎表示对MTK的方案(接收端)有所了解,性能价格等各方面比较合理,也已经得到三大标准的认可,应该是目前不错的选择。但其他几家也跟进得很快,估计从二季度起,厂商就会有更多的选择。
  

除了要解决高频同步整流给设计带来的挑战,价格高居不下的挑战也不可忽视。据悉,一颗单模无线充电芯片的成本价在6.5美金左右,而集成三大标准的"多模"无线充电芯片成本则要高出很多。
  

蔡炎表示:"6.5美金的价格和接收端整个模组的价格(以Qi标准为例子)相当,而双模或多模的接收端模组,显然还要贵不少。对大多数手机和穿戴式设备生产商来说,这样的成本是无法接受的。对发射端来说,目前低端的无线充电发射座成本在10美金左右,多模的话,整机成本可能增加数倍,因此,短期内走向低端不太可能。"
  

可见,多模无线充电芯片的市场化并非一蹴而就,技术和成本都是目前难以跨域的鸿沟,在对多模标准的选择上,各方案和终端厂商依然有很多分歧存在。因此,要实现Qi、PMA和A4WP三大标准的统一并推出集成三大标准的芯片,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尽管目前很多领先企业已经推出相应的产品,但考虑到价格等因素,市场真正爆发恐怕还有待考验。
  

发射端Tx芯片无需多模 基础设施布建道阻且长
我们知道,无线充电芯片分为"发射端Tx"和"接收端Rx"两个端口,而这两个端口的芯片在设计上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是多模,两端也无法用同一颗芯片。如果使用同一颗芯片,成本也会很高。
  

目前接收端Rx芯片已经开始标准集成化,那么发射端Tx芯片"集成化"是否也将紧随而至?"发射端(Tx)多模芯片已经有厂家在研发了, 但尚未看到可以实用的产品。其实如果接收端的多模芯片发展很块,变成标配,那么发射端就未必需要多模。"蔡炎表示。
  

从发射端来看,目前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