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贫富不均是分布式光伏的“原罪”?
在说分布式光伏(分布式光伏的问题出在哪儿)的事情之前先说个相似的例子--马路是否补贴了富人?假设马路是用所有人交的各种税和费修成的,很难根据使用者的不同收费,或者区别收费成本太高。那么最大的受益者肯定是私人汽车,因为私人轿车的对马路的使用率较高,但付出成本与其他人相同,而其他骑车、走路的纳税人对马路的利用率很低。这种情况在农村修路时最常见,村里人凑钱修乡村路,离高速公路最近或者平时不出行的人会不想出钱。城市楼房维修电梯也同样,二楼三楼的住户不愿出钱。
这便是公共服务的矛盾,说是公共服务,但每个人获得的服务量并不同,如果每个人承担同样的成本,那肯定有人觉得不公平。当然马路这个例子还要,因为可以把外部效益内部化--向收益最大的人多收钱,比如我国征收了很高的轮胎、汽车、燃油消费税、车船使用税等等,以增加富人开车的成本。电梯也可以这样实行,刷钱乘坐电梯,用的多的人交钱多,只不过这样收费成本高,一般不这样实行。所以对于公共产品,一般是大家一起出钱建设(税收是种方式),然后根据使用频度分摊运维费或初期投入资金。
说回到电力系统,一个小区的配电网络是整个小区的公共产品,大家没有在一开始凑钱建设配电系统,所以变压器、电缆、运维的成本、以及各种税费都是摊到每个居民的电费里面去的,多用了电相当于多使用了公共产品,要多缴费。理论来说,每家每户接入电网的费用是不同的,楼层高的用电线长,接入成本高,单位用电量应该多付些价钱,反之楼层低的可以少交点。但实际操作中不同用户不同电费计算和收缴成本都太高,因而也就用居民统一的电价代替了本来应该不同的电价。
分布式光伏的出现加剧了每个用户承担公共设施费用的不平衡。
首先我们来确定分布式光伏的用户有没有用公共设施,如果没用当然不用承担费用,本文也就没有写作的必要了。但问题是,光伏只在白天能发电,而一般半天住户都上班去了,用不了这么多电,所以光伏的电要流向电网;而住户晚上回家正需要电时,光伏却发不了电了,住户还是需要从电网购电。那么也就是说,分布式光伏用户不得不接入电网,利用电网的基础设施。即便是商业用户的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由于发电的不确定性(多云时没电),也需要接入电网以保证供电可靠性。所以分布式光伏用户都应该承担电网公共设施费用的。
而且接网设施的费用不会比没有光伏时低。接网工程量是根据最高用电负荷决定的,用电负荷最高峰一般出现在晚上,而那时候光伏都没办法发电,所以对电网来说用电最大负荷没啥变化。再加上继电保护装置要从单向保护升级到双向保护,配电自动化系统要从单向控制系统升级到双向控制系统,所以接网基础设施费用只可能比原先高。
其次我们来研究分布式光伏用户有没有承担公共设施费用。现有的收费模式下,正如前文所说,只是通过用电量来回收基础设施投资,如果不用电,就回收不了投资费。在光伏的净计量模式中,分布式光伏用户是在计算用电和自身发电量相抵后,为净用电量付费。因为光伏发电抵消掉了部分用电量,净用电量肯定比总的用电量少,因而用户交费就少。极端情况是,如果用户发电量多,电网基础设施费不但不能回收,反而还要给用户电费钱。用户的接网费用总需要终端用户负担,而分布式光伏发电成本高,只有有钱人才装得起,而恰恰是这部分人没有支付接入电网的费用,这部分费用转移到了装不起分布式光伏的不富裕家庭,很明显这不公平。
德国、美国最开始为了鼓励分布式电源的发展,出台了光伏净计量的法案,但随着分布式电源的增加和政府财政预算的减少,公共服务管理部门意识到了不公平问题,政府开始考虑放弃净计量的计费方式。
那么不使用净计量方式会如何呢?另一种方案是双向计量,用户的用电量全部来自于电网,而光伏的发电量全部送上电网,由两块电表分别计量。用电采用售电价,而用户发电采用上网电价。售电价高于上网电价的部分,就涵盖了接网费用、各种税费等。用户采用售电价用电就承担了公共设施费用和相应的税费。不过光伏发电成本高,采用净计量模式回收成本尚需要十几年,如果采用上网电价,则成本回收期更长,安装的用户是不会同意的,分布式光伏业更发展不起来。
因而,为了公平,我国采用双向电价,为了激励用户安装,只好采用政府财政补贴。当然用财政补贴其实也是一个意思,用大家的钱补贴少数能安装的起的人。只是补贴来源可以限定的更明确,比如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而不是所有人,至少部分解决了公平的问题。
当然最公平的方
- 中国光伏产业亟需开发农业新应用(09-27)
- 行业资讯:光伏逆变器 在逆境中迎来发展良机(08-04)
- 内蒙古出台政策促进光伏产业发展(08-02)
- 分布式光伏要上房揭瓦,难!(07-26)
- 分布式光伏大麻烦,上哪儿找钱!(09-11)
- 方大集团签署光伏电站投资协议 分布式光伏新龙头(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