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LED芯片市场何其残酷,科锐给你支招
前不久,上海科锐与林洋照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充分发挥各自在LED照明产业链优势,进一步提升双方在户外照明的固有合作,并逐步拓展在室内照明和商业照明的新合作。科锐(CREE)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又深入一步。
随着LED照明需求的快速提升,LED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期。尤其在今年,因LED照明市场的爆发增长带来市场格局的变化和市场景气的预期,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企业为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竞争愈发激烈。面对LED照明产业重大机遇期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科锐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成功,或许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经验和启迪。
扎根中国市场
中国作为全球LED照明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全球照明产业变革中转型升级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蛋糕,科锐早些年就前瞻性地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最重要的市场,率先实施了本土化战略,一举成为中国LED照明领域的领先者。
此次,上海科锐与林洋照明的合作正是其重点实施本土化战略的表现。科锐中国区营业总经理兼技术总监邵嘉平表示:双方此次达成了深层次、多方面的战略性合作,计划将在户外照明、室内照明、商业照明技术路线图方面持续交流,在照明产品开发、方案配套、检验检测等方面开展更多合作,不断推出满足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需求的LED照明解决方案。
据了解,双方还将在项目开拓、品牌宣传、产品推广、技术培训、销售采购等方面紧密配合,站在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度积极开展业务。双方将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提升性能、降低系统成本,为终端用户带来更多高品质高性价比的LED照明产品,进一步提升LED照明产品口碑和消费者信心,从而有利于LED照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据科锐最新发布的2014财年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29日,科锐2014财年第四季度(2014年4-6月)收入为4.36亿美元,与2013财年第四季度3.75亿美元的收入相比,增长了16%,与2014财年第三季度相比,增长了8%。2014财年总收入为16.5亿美元,与2013财年13.9亿美元的总收入相比,增长了19%。
邵嘉平表示,中国是科锐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中国市场的意义非同一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中国制造业也极具竞争力。同时在各个主要行业机构的大力推动下,市场需求日益增长,中国已经在全球LED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目前科锐中国市场的业绩约占科锐全球市场业绩的三成。
并且,科锐从全球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率先进行本土化核心发展战略,并全面落实芯片和器件生产本土化,以及技术、运营、人才、合作本土化。科锐扎根中国市场七周年,取得了重要发展。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北京人民大会堂等都是科锐LED经典项目案例的代表和缩影。
现在LED产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增细分市场也开始逐渐出现,智能互联等也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LED照明仍旧蕴藏着尚未被开发的巨大发展空间。LED照明市场的大规模启动为所有业者开启了崭新的机遇。"未来,科锐也将与国内相关政府部门、行业机构、业界同仁进一步加强紧密合作,在新的产业发展时期,不断树立LED产业的典范。"邵嘉平如是说。
满足多元需求
在巨大的市场里分得一杯羹是每个企业的期待,不论是为了开疆扩土,还是为了稳固防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需要有前瞻的眼光,还需要审慎的谋划和产品的支持,天时地利人和不可或缺。科锐在这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而且其本土化战略开始奏效,为其业绩贡献增色不少。
目前LED倒装芯片、正装芯片等均被市场广泛接纳使用。科锐作为LED领域的行业领先者,拥有深厚的技术储备和成熟产品。
邵嘉平表示,科锐的SiC材料技术,使得LED实现更高的出光效率,使得输入的电流更多地转换为光而不是热,从而降低散热的需求,同时SiC材料的特性可以使得LED在更高温度和更大功率的条件下稳定工作。
据了解,目前科锐LED器件在光色品质、光效、光输出、寿命等方面均处于业界领先地位。其专利EasyWhite技术能够实现2阶和4阶麦克亚当椭圆色容差;LED器件光效始终保持优势地位,目前白光大功率LED器件实验室光效记录可达303lm/W,同时单颗芯片大功率LED器件量产光效水平可达200lm/W。
并且,科锐可以在更小的封装体内实现更高的光输出,从而可以在采用更少LED器件及其光学和散热配套数量的条件下,带来更高的系统性能;科锐可以在更小的发光面LES内实现更高的光输出,从而可以实现更高的中心点光强,满足在商业照明等领域窄角度光束的要求;科锐LED器件均已通
- 中国停止发放MOCVD设备采购补贴(02-23)
- 2011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聚焦产业新政(03-13)
- 2010年电子元器件市场行情分析(03-18)
- 中国制造业发起“造心”攻势(03-18)
- 中国企业发起智能手机低价攻势 全球版图或变(03-23)
- 日本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显加速苗头(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