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双反在即 中国光伏生死存亡时刻到来
兵败如山倒。
继美国对中国光伏行业的双反调查方兴未艾之际,欧盟的大棒也挥了下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中国机电商会了解到,欧盟已准备近期对中国的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一位江苏大型光伏企业高管亦向记者表示,欧盟委员会已在内部开始对此事进行通气会,当地一些律师也已经获知,"欧盟的双反调查预计会在7月底宣布。"
与美国作为非主流市场不同的是,欧盟市场培育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与辉煌,至今欧盟仍占据中国光伏企业50%以上的出口。业界普遍预测,若失去欧盟市场,国内至少有六七成企业倒闭,其中不乏大企业。与欧盟已是背水一战,绝大多数企业已被逼上守无可守、退无可退的绝境。
生死之战
欧盟对华光伏双反的态度曾几经变化。
今年2月底,SolarWorld公司在美国成功提起调查之后,又在总部德国提起双反,建议欧盟对中国的光伏产品进行惩罚性的制裁。而据一位德国光伏电站安装商告诉本报记者,最初这个提议只得到了德国环境部的支持,而在欧盟内部却引发了多番争议。
"如果把中国的产品拒之门外,实际上增加了至少20%的安装成本,这严重影响了安装商的利益。"上述人士表示,与前两年光伏行业的高利润相比,2011年至今,利润已经一再缩水,而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也已经下调到了极限,若此时全部使用高价的本地产品,对安装商而言基本无钱可赚,这将影响整个欧盟的光伏发电普及计划。
在争议声中,欧盟本土的光伏组件商在行业低谷中,经营惨淡。其中德国第一大厂Q-Cells公司在4月申请破产倒闭,而更多的中小企业也出现了倒闭潮,欧盟开始逐渐重视这些破产的企业,而当地的企业也开始把责任归结为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所致。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晶澳太阳能一位人士说,他认为,SolarWorld等几家公司忽略了本身的设备落后、劳动力高昂、售后服务差等多种原因,只归结为中国企业领着政府的高额补贴倾销所致,而实际上,中国出口海外的光伏产品从未领过一分钱的政府补贴。
上述人士认为,美国在双反调查的初裁中对中国企业成功征收31%~250%的高税更是刺激了欧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除了组织律师团应对之外,并无任何反制措施。"这也让欧盟认为,中国光伏行业是个软柿子,毫无还手之力。"
以上种种让欧盟整个态度在6月份大变,开始着手准备对华光伏双反。一位苏州光伏组件企业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鉴于中国企业应对美国双反的经历,对付欧盟,亦有可能重蹈覆辙。
中国光伏行业的混乱、不团结也让该负责人忧心忡忡,他表示,5月23日就在美国作出反倾销初裁之后,在6月份,组件价格不升反降,组件价格从初裁的每瓦0.9美元,已跌至每瓦0.75美元了,其中电池片和晶圆片的价格还在持续下跌,中国光伏企业一方面是继续竞相杀价,另一方面则是继续大面积的亏损,"这也给美国人留下了更多的低价倾销证据,为他们最后加重裁决作准备。"
"这显然有点饥不择食了。"常州天华新能源公司总裁谢潇拓对本报记者说,他认为,国内多数的企业已在倒闭边缘,而美国市场关闭在即,如今他们在抓住最后一点时机,低价消化库存,至于是否给整个行业带来危机已经不在考虑的范围了。
谢潇拓表示,若欧盟也借双反对中国光伏行业采取高税率的惩罚性措施,中国光伏行业将遭受惨重损失。他认为,近年来,虽然南美市场兴起,但当地经济比较落后,短时间内将无重大起色,日本市场又有大量的本土企业竞争也难以打开出路,而其他所谓新兴市场所能得到的收益更是微乎其微,中国光伏行业只能全面回缩,集中到本土市场。"而根据计划,我国到2015年的累积安装量虽然将达到21GW,但仍无法消化企业过剩的产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将倒闭,一些资金链紧张的巨头也难免陷入破产之境。"
反击无力
中国应对国外双反的失利也与对策不力有关。
谢潇拓就认为,至今数百家光伏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话语权,几个名义上的联盟也只是松散的存在,并未发挥实际作用,因此在面临外患时,步伐不一,导致应对乏力,难以震慑对手。
据记者了解,此前的5月,光伏上游的几家多晶硅一线大厂通过行业协会曾联名上书商务部,要求对美国和韩国的多晶硅倾销行为进行双反调查,但而后遭到国内下游多数大厂反对,导致该申请至今未能形成提案,仍在商议之中。
一位多晶硅企业高管表示,美国一方面以双反的名义打压中国下游组件商,另一方面却积极地用大量财政补贴促使本国的多晶硅企业低价倾销中国。美国是多晶硅生产大国,但留在国内使用的不足3%,2011年美国出口中国多晶硅达到了17476吨,一直保持着40%以上的年增长率,而在美国的倾销
- 保利协鑫与中电光伏签订长期硅片供应合约(02-18)
- 国家电网光伏电站并网检测能力达世界领先水平(02-22)
- 光伏产业增速将降(02-28)
- 1月多晶硅进口量超过5000吨(03-03)
- 国内光伏巨头进军美国(03-03)
- 全国工商联:引导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