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行业新闻动态 > 压成本求生存 多晶硅项目“顶风”上马

压成本求生存 多晶硅项目“顶风”上马

时间:08-11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点击:
已投产、未开工项目各有尴尬

据张剑介绍,在国内的70多个多晶硅项目呈现出3种不同的形态:已经开始投产的有20多家,在建为20多家,未开建项目为20多家,这3种不同形态的多晶硅项目也将面临着不同的命运。

"现在中国的硅材料成本在500元~600元/公斤 (约合73美元~88美元/公斤),而国外已经降到50美元/公斤。"张剑表示,价差让中国不少还未开工的项目在眼见着投产便会亏本的情况下放弃了之前的投资而选择停建。而已经建成的项目则只能投更多的钱进行改建。"最尴尬的便是在建的20多个项目,因为高昂的投资意味着一投产便会亏本。"

张剑认为,造成当前投资乱局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多晶硅行业并没有准入标准。在当初由于材料价格上涨而带来的丰厚回报诱惑下,造成大量项目重复建设,有的项目甚至无法生产达到太阳能多晶硅标准的硅材料。

对此,8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对多晶硅等新兴产业要建立和完善准入标准。此外,会议还要求未通过环境评价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超过排污总量指标的生产企业必须限期治理,限期治理不合格的必须停产处理。

其实,对于多晶硅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问题已经引起过激烈的争论。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生产过程中所产生污染环境的四氯化硅,个别厂家就直接掩藏,而没有进行回收。
"四氯化硅是必须要进行回收的,否则会造成污染,还会加大企业成本。"内蒙古神舟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毛文军向记者表示。

北京化工大学多晶硅专家李群生表示,四氯化硅会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但在经过技术升级后充分利用后,仍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他认为,标准的提高将会淘汰一大批企业,但这恰好可以给行业一个良性发展的机会。

年产不超千吨企业或被淘汰

随着多晶硅价格的回落,企业的成本成为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据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西航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廖维忠介绍,现在我国企业平均生产成本为超过70美元/公斤,而国外则可以达到50美元/公斤,成本优势立见分晓。

据郭爱华估算,当前国内产量在500吨以下的企业所生产出的产品售价基本低于成本,由此看来,当初在高价的诱惑下匆忙上马的低水平、小规模多晶硅项目的成本比较高,将成为淘汰的对象。

而朱虞更是很肯定地认为,"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多晶硅成本必须做到40美元/公斤以下。"他甚至表示,目前国内80%以上的企业会被淘汰,其中年产量不超过1000吨的企业会全部被淘汰掉,只有一些反应比较快、实力比较强的、有一定基础的企业会存活下来。"成本和技术将会成为多晶硅企业赖以生存的法宝所在,现在格局基本已定,能剩下的企业或许不超过5家,现在还没签订长单的公司已经基本出局了。"

大型项目借延伸产业链自保

但就在行业内热议"洗牌"的同时,9月5日,总投资27亿元的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000吨多晶硅项目在成都市新津工业集中发展区正式投产,比原计划时间提前了3个月。

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爱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津的3000吨生产线现在仍是试产,如果全面投产,粗略估计成本将降至45美元/公斤以下;如果进一步改进工艺,就能达到40美元/公斤以下。

而在去年年初首条年产1500吨生产线投入试产的内蒙古神舟硅业有限责任公司也透露,产品的成本也将会控制在40美元/公斤左右。公司副总经理毛文军称,由于多晶硅价格下跌,公司正加紧对生产线进行调试,改进技术和工艺,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由此看来,改进技术、控制成本已成为不少新上马大项目应付困境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也成为企业对抗风险的策略之一。郭爱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除在新津建立生产线以外,还在成都双流设立了以多晶硅为原料的另一个产业园,实际是延伸光伏产业中下游产业链的一个工业园。目前双流公司的总投资72亿,分3期建设,第一期从去年年初开始,到去年的9月份陆续投产,并在投产的当年实现了销售5.8亿,今年双流公司的销售有望突破20亿,对欧洲产品的出口有望突破在1亿美元。二期建设已经从今年5月开始,预计到明年年底结束,总投资22亿元。郭爱华还透露,发展光伏电站已列入公司的发展战略之中,并已经形成了系列方案。

廖维忠则表示,双流县打造的并非多晶硅基地,而是新能源基地。多晶硅过剩是指太阳能原料过剩,而新能源仍是政府主导发展的产业之一。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