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五大态势
时间:06-24
来源:太阳能联盟网
点击:
随着全球化石能源的日益紧缺,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近几年,德国Q-Cells、无锡尚德、江西赛维LDK等太阳能光伏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光伏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光伏产业的发展。在中国,2009年3月底,扶持光伏产业的128、129号文件相继出台后,酝酿已久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也即将出笼,光伏产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探讨当前形势下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态势,对光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垂直一体化整合渐成趋势
随着多晶硅暴利时代的终结,利润在各环节的分配逐渐理性化,像天威英利、河北晶澳、常州天合光能等拥有垂直一体化优势的企业获得了更高的利润回报。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和风险,曾经专注于产业链某一环节的光伏企业纷纷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垂直一体化整合渐成趋势。江西赛维LDK在成为全球最大多晶硅片生产商的基础上,2008年2月投资25亿美元成立苏州BestSolar公司,正式进入太阳能电池片生产领域;2008年11月,公司年产1500吨的多晶硅一期项目正式投产,赛维LDK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渗透。2009年5月,赛维LDK董事长彭小峰在"两岸太阳能论坛"上表示,公司不排除与同业在全球主要市场成立组件与系统公司,这意味着赛维LDK将垂直一体化作为了企业的战略目标。此前,有消息称,两家世界级的太阳能巨头--太阳能电池龙头厂商德国Q-Cells与排名全球第二的太阳能级硅片制造商RenewableEnergyCorp(REC)正在酝酿合并,希望借此实现太阳能供应链的垂直一体化整合。而长期专注于光伏下游组件制造的CSI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也透露,该公司正在洛阳建设一座大型硅片厂,以此向上游渗透。同为电池和组件生产企业的尚德也宣布,以9890万美元收购从事硅料和硅片生产的顺大控股股份部分股权。此外,长期从事硅片生产的浙江昱辉近期在四川投资多晶硅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还将启动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并收购了一家电池组件生产企业,打造垂直一体化企业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对于跃跃欲试抢滩光伏市场的中国五大电力集团而言,其进入的模式也更偏向于"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模式,中电投、大唐和国电都已提出了"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全方位介入太阳能产业的设想。笔者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垂直一体化整合将成为国内外有实力的光伏企业的工作重点之一。
薄膜电池投资日益增多
在金融危机之前,高昂的多晶硅价格制约了光伏产品的应用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对低价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寄予厚望,认为它将是晶体硅电池最大的竞争对手。但是这场危机冲击得海外市场严重萎缩,导致多晶硅价格暴跌,因此业内又有了"薄膜电池优势不在"的论断。但是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是:在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突飞猛进的21世纪,低价且有极大工艺改良性的产品永远能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5月5日,河北新奥光伏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国第一块超大型5.7㎡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板正式亮相第三届国际太阳能光伏大会。该公司自2007年投资薄膜电池领域,计划总投资140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产能达到500MW。5月12日,中特集团(香港)与重庆市綦江县签订投资协议,计划在綦江县投资38亿元着力打造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园;5月中旬,江苏绿洲新能源公司投资6亿美元在江苏省镇江市新上总产能达200MW的非晶硅薄膜电池项目;5月25日,浙江正泰首条20MW微晶非晶第二代薄膜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目前该公司在薄膜电池上的投资已达20亿元人民币;5月末,信义玻璃宣布引入年产能达275万平方米的第二条光伏薄膜导电玻璃生产线,预期2010年第三季度于珠三角投产,总投资额逾1亿元人民币;6月5日,由中国汇通担保有限公司、台湾威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投资1.5亿美元的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太阳能电站及太阳能相关系列产品生产项目正式签约;此外,天威薄膜公司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检测中心4月8日奠基开建,富捷投资在武汉投资4亿元的薄膜项目也已于近日开建;还有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园区,随着中国建材集团、爱康集团总计近50亿元的薄膜项目入驻,这里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薄膜电池产业基地之一。
放眼全球,2008年,全球薄膜太阳能电池实际产量远超预期,达到892MW,比2007年增长123%,连续两年成长率超过120%。薄膜巨头美国FirstSolar公司2008产量更是达到503MW,跃居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排行榜次席,而且非常有可能在今年荣登榜首,达到1000MW的产量。从2008年7月份以来,联想、英特尔、国际金融公司IFC等纷纷进入薄膜电池行业。今年5月初,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Q-Cells旗下Sunfilm公司与Sontor公司宣布联手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硅基多结薄膜组件公司。
薄膜太阳能电池投资热并没有因市场的暂时低迷而降温,人们看好的是:在光电建筑一体化愈演愈烈的今天,薄膜电池将来在这一领域所拥有的绝对优势。
垂直一体化整合渐成趋势
随着多晶硅暴利时代的终结,利润在各环节的分配逐渐理性化,像天威英利、河北晶澳、常州天合光能等拥有垂直一体化优势的企业获得了更高的利润回报。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和风险,曾经专注于产业链某一环节的光伏企业纷纷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垂直一体化整合渐成趋势。江西赛维LDK在成为全球最大多晶硅片生产商的基础上,2008年2月投资25亿美元成立苏州BestSolar公司,正式进入太阳能电池片生产领域;2008年11月,公司年产1500吨的多晶硅一期项目正式投产,赛维LDK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渗透。2009年5月,赛维LDK董事长彭小峰在"两岸太阳能论坛"上表示,公司不排除与同业在全球主要市场成立组件与系统公司,这意味着赛维LDK将垂直一体化作为了企业的战略目标。此前,有消息称,两家世界级的太阳能巨头--太阳能电池龙头厂商德国Q-Cells与排名全球第二的太阳能级硅片制造商RenewableEnergyCorp(REC)正在酝酿合并,希望借此实现太阳能供应链的垂直一体化整合。而长期专注于光伏下游组件制造的CSI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也透露,该公司正在洛阳建设一座大型硅片厂,以此向上游渗透。同为电池和组件生产企业的尚德也宣布,以9890万美元收购从事硅料和硅片生产的顺大控股股份部分股权。此外,长期从事硅片生产的浙江昱辉近期在四川投资多晶硅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还将启动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并收购了一家电池组件生产企业,打造垂直一体化企业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对于跃跃欲试抢滩光伏市场的中国五大电力集团而言,其进入的模式也更偏向于"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模式,中电投、大唐和国电都已提出了"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全方位介入太阳能产业的设想。笔者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垂直一体化整合将成为国内外有实力的光伏企业的工作重点之一。
薄膜电池投资日益增多
在金融危机之前,高昂的多晶硅价格制约了光伏产品的应用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对低价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寄予厚望,认为它将是晶体硅电池最大的竞争对手。但是这场危机冲击得海外市场严重萎缩,导致多晶硅价格暴跌,因此业内又有了"薄膜电池优势不在"的论断。但是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是:在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突飞猛进的21世纪,低价且有极大工艺改良性的产品永远能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5月5日,河北新奥光伏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国第一块超大型5.7㎡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板正式亮相第三届国际太阳能光伏大会。该公司自2007年投资薄膜电池领域,计划总投资140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产能达到500MW。5月12日,中特集团(香港)与重庆市綦江县签订投资协议,计划在綦江县投资38亿元着力打造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园;5月中旬,江苏绿洲新能源公司投资6亿美元在江苏省镇江市新上总产能达200MW的非晶硅薄膜电池项目;5月25日,浙江正泰首条20MW微晶非晶第二代薄膜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目前该公司在薄膜电池上的投资已达20亿元人民币;5月末,信义玻璃宣布引入年产能达275万平方米的第二条光伏薄膜导电玻璃生产线,预期2010年第三季度于珠三角投产,总投资额逾1亿元人民币;6月5日,由中国汇通担保有限公司、台湾威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投资1.5亿美元的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太阳能电站及太阳能相关系列产品生产项目正式签约;此外,天威薄膜公司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检测中心4月8日奠基开建,富捷投资在武汉投资4亿元的薄膜项目也已于近日开建;还有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园区,随着中国建材集团、爱康集团总计近50亿元的薄膜项目入驻,这里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薄膜电池产业基地之一。
放眼全球,2008年,全球薄膜太阳能电池实际产量远超预期,达到892MW,比2007年增长123%,连续两年成长率超过120%。薄膜巨头美国FirstSolar公司2008产量更是达到503MW,跃居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排行榜次席,而且非常有可能在今年荣登榜首,达到1000MW的产量。从2008年7月份以来,联想、英特尔、国际金融公司IFC等纷纷进入薄膜电池行业。今年5月初,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Q-Cells旗下Sunfilm公司与Sontor公司宣布联手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硅基多结薄膜组件公司。
薄膜太阳能电池投资热并没有因市场的暂时低迷而降温,人们看好的是:在光电建筑一体化愈演愈烈的今天,薄膜电池将来在这一领域所拥有的绝对优势。
- 晶澳开发出新高效多晶硅太阳能电池(02-21)
- 尚德撬动美国市场(02-21)
- 大陆硅晶圆缺货严重 暂不敢接单(02-23)
- 太阳能电池三月合约价将出现反弹(02-23)
- 三星发布晶硅太阳能电池模块(02-23)
- 台湾太阳能新厂TSEC6月投产(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