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问施正荣:破解中国光伏劫
时间:04-08
来源:创业家
点击:
五问:半导体?制造?能源?光伏的本质何在?
能源产业才是其根本属性。半导体对我们来说无非是一个技术。与半导体产业不同,太阳能的技术更新非常慢。
《创业家》:我们知道您有一个观点,认为光伏产业是一个横跨三种属性的产业。那么哪一种属性才是这个产业的根本属性?这几种属性之间会不会存在冲突?
施正荣:是的,光伏产业兼具半导体业、制造业和能源业三个产业的属性。但能源产业才是其根本属性。半导体对我们来说无非是一个技术。
目前,太阳能整个产业的任务就是要把成本降下来,把规模做上去。这是一个发展趋势。一旦将来达到一个水平,大众都能接受了,就没有必要再降价了,这时才能考虑市场份额、销售量等等。
此外,太阳能组件也存在产品附加值的问题。太阳能板看上去都一样,但它的转换效率是不同的。比如你买A供应商的太阳能板,1MW发电量只有5万度,而你买尚德的一年发电量是5.5万度,投资一样,但你的回报率要高10%。
半导体产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快,但太阳能不是,它更新很慢。尚德对各种技术都非常了解。所以我们知道要想在这个领域有革命性的创新,不是不可能,但这个可能性很小很小。美国的FirstSolar应该讲现在做的很好了,它是这个行业的革命者,但它也没有把这个市场独吞掉,他只是占有一定的市场。
六问:薄膜挑战晶硅,谁更代表未来?
除了FirstSolar之外,薄膜技术大部分都是泡沫,尤其是非晶硅薄膜。
《创业家》:提到FirstSolar,我们就不得不说说晶硅太阳能和薄膜太阳能的技术之争呢?你认为,晶硅组件有无长期的竞争优势?
施正荣:除了FirstSolar之外,现在的薄膜技术大部分都是泡沫,尤其是非晶硅薄膜。
硅谷现在大量在研究的就是薄膜技术。在过去30多年中人们一直在对薄膜展开研究,在实验中转换效率这些问题该突破的都突破了,现在最大的瓶颈是产业化。如何才能使好的技术产业化?能做到转换效率比较高,制造成本比较低?目前除了FirstSolar之外,还没有一家做到。
而FirstSolar也存在问题,它的技术是碲化镉。那么你把世界上的碲都用光了能生产多少太阳能组件?有人说10GW,有人说20GW。而铜铟镓硒(CIGS)技术中的铟也是一种非常稀有的金属。所以,我不认为这些真的是革命性的技术。但如果说硅基薄膜,我相信有未来。
晶硅技术从长远来看还有很大的空间,随着我们转化效率的不断提升,组件价格不断下降,薄膜在成本上的优势会越来越弱。
链接:光伏的未来之争核心是技术之争。当前市场主流技术为晶硅技术,但非晶硅薄膜被很多人认为是未来的突破方向,成为科技研发的重点领域。晶硅技术现在已经相对成熟,产业链完备,最高20%的光电转换效率较薄膜技术有较大优势,但生产成本较高。薄膜技术较多,代表企业为美国的FirstSolar,也是全球唯一实现工业化量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其独有的碲化镉技术能够实现10%的转换效率,高于薄膜行业的8%平均水平。
七问:中国光伏,未来的全球主导者?
国内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但通过承接欧美日领先企业的生产转移,中国"全球太阳能制造基地"的地位能够确定下来了。
《创业家》:在您看来,中国光伏企业的总体研发能力显然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那么中国光伏产业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中国能否在这个新兴产业中拥有主导权?
施正荣:2008年大陆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总量30%,尚德占其中的30%。中国光伏产业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光伏产业在短短五年内就成长为世界领先产业。这说明什么?中国历史上从没有哪一个产业有如此强大的爆发力。我们也可以成为某个朝阳产业的主导者。
尽管国内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但不排除一些有规模制造能力的企业,或者具有精细化生产管理能力的企业会和国外公司进行合作,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转移到国内进行生产,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国外公司分两种。一种是能源公司,要做电站,自己也有硅材料,但要到中国来找加工商。他们要找那些产品最好、技术最先进的公司。另外一种企业是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是在本国生产太贵,因此把制造向中国转移,它能够把新的技术带给中国企业。
如果出现上面的情况,那么中国作为"全球太阳能制造基地"的地位就确定下来了。
链接:随着近年来光伏产业的爆发式发展,光伏制造产业链的全球布局也渐趋明朗。美国、德国和日本牢牢占据了研发优势。其中美国的技术优势更为明显,世界最成功的薄膜太阳能企业FirstSolar,全球转化效率最高的单晶硅电池生产商Sunpower都诞生于美国,同时硅谷也日益成为薄膜太阳能的全球研发中心。而全球制造则在向中国集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国。同时,东南亚国家也在承接制造业的转移。
能源产业才是其根本属性。半导体对我们来说无非是一个技术。与半导体产业不同,太阳能的技术更新非常慢。
《创业家》:我们知道您有一个观点,认为光伏产业是一个横跨三种属性的产业。那么哪一种属性才是这个产业的根本属性?这几种属性之间会不会存在冲突?
施正荣:是的,光伏产业兼具半导体业、制造业和能源业三个产业的属性。但能源产业才是其根本属性。半导体对我们来说无非是一个技术。
目前,太阳能整个产业的任务就是要把成本降下来,把规模做上去。这是一个发展趋势。一旦将来达到一个水平,大众都能接受了,就没有必要再降价了,这时才能考虑市场份额、销售量等等。
此外,太阳能组件也存在产品附加值的问题。太阳能板看上去都一样,但它的转换效率是不同的。比如你买A供应商的太阳能板,1MW发电量只有5万度,而你买尚德的一年发电量是5.5万度,投资一样,但你的回报率要高10%。
半导体产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快,但太阳能不是,它更新很慢。尚德对各种技术都非常了解。所以我们知道要想在这个领域有革命性的创新,不是不可能,但这个可能性很小很小。美国的FirstSolar应该讲现在做的很好了,它是这个行业的革命者,但它也没有把这个市场独吞掉,他只是占有一定的市场。
六问:薄膜挑战晶硅,谁更代表未来?
除了FirstSolar之外,薄膜技术大部分都是泡沫,尤其是非晶硅薄膜。
《创业家》:提到FirstSolar,我们就不得不说说晶硅太阳能和薄膜太阳能的技术之争呢?你认为,晶硅组件有无长期的竞争优势?
施正荣:除了FirstSolar之外,现在的薄膜技术大部分都是泡沫,尤其是非晶硅薄膜。
硅谷现在大量在研究的就是薄膜技术。在过去30多年中人们一直在对薄膜展开研究,在实验中转换效率这些问题该突破的都突破了,现在最大的瓶颈是产业化。如何才能使好的技术产业化?能做到转换效率比较高,制造成本比较低?目前除了FirstSolar之外,还没有一家做到。
而FirstSolar也存在问题,它的技术是碲化镉。那么你把世界上的碲都用光了能生产多少太阳能组件?有人说10GW,有人说20GW。而铜铟镓硒(CIGS)技术中的铟也是一种非常稀有的金属。所以,我不认为这些真的是革命性的技术。但如果说硅基薄膜,我相信有未来。
晶硅技术从长远来看还有很大的空间,随着我们转化效率的不断提升,组件价格不断下降,薄膜在成本上的优势会越来越弱。
链接:光伏的未来之争核心是技术之争。当前市场主流技术为晶硅技术,但非晶硅薄膜被很多人认为是未来的突破方向,成为科技研发的重点领域。晶硅技术现在已经相对成熟,产业链完备,最高20%的光电转换效率较薄膜技术有较大优势,但生产成本较高。薄膜技术较多,代表企业为美国的FirstSolar,也是全球唯一实现工业化量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其独有的碲化镉技术能够实现10%的转换效率,高于薄膜行业的8%平均水平。
七问:中国光伏,未来的全球主导者?
国内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但通过承接欧美日领先企业的生产转移,中国"全球太阳能制造基地"的地位能够确定下来了。
《创业家》:在您看来,中国光伏企业的总体研发能力显然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那么中国光伏产业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中国能否在这个新兴产业中拥有主导权?
施正荣:2008年大陆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总量30%,尚德占其中的30%。中国光伏产业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光伏产业在短短五年内就成长为世界领先产业。这说明什么?中国历史上从没有哪一个产业有如此强大的爆发力。我们也可以成为某个朝阳产业的主导者。
尽管国内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但不排除一些有规模制造能力的企业,或者具有精细化生产管理能力的企业会和国外公司进行合作,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转移到国内进行生产,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国外公司分两种。一种是能源公司,要做电站,自己也有硅材料,但要到中国来找加工商。他们要找那些产品最好、技术最先进的公司。另外一种企业是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是在本国生产太贵,因此把制造向中国转移,它能够把新的技术带给中国企业。
如果出现上面的情况,那么中国作为"全球太阳能制造基地"的地位就确定下来了。
链接:随着近年来光伏产业的爆发式发展,光伏制造产业链的全球布局也渐趋明朗。美国、德国和日本牢牢占据了研发优势。其中美国的技术优势更为明显,世界最成功的薄膜太阳能企业FirstSolar,全球转化效率最高的单晶硅电池生产商Sunpower都诞生于美国,同时硅谷也日益成为薄膜太阳能的全球研发中心。而全球制造则在向中国集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国。同时,东南亚国家也在承接制造业的转移。
- 晶澳开发出新高效多晶硅太阳能电池(02-21)
- 尚德撬动美国市场(02-21)
- 大陆硅晶圆缺货严重 暂不敢接单(02-23)
- 太阳能电池三月合约价将出现反弹(02-23)
- 三星发布晶硅太阳能电池模块(02-23)
- 台湾太阳能新厂TSEC6月投产(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