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区域的LED产业亟待资源战略整合
时间:05-20
来源:电子工程世界
点击:
近日,广州市鸿利光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利光")加入了刚刚组建的"省部产学研半导体照明工程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对于这家专事LED光源封装的企业来说,与该联盟的科研力量合作,将作为未来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
自2002年LED作为通用照明光源概念引入中国市场以来,已经成为颠覆传统照明的关键产业,目前形成了上海、大连、南昌、厦门、深圳等产业化基地,并辐射带动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以及北方等地区。
作为具有明显市场优势的珠三角,其LED产业一直无法突破规模与技术的瓶颈,散兵游勇式的作战模式,已使产业竞争力落后于其他区域。
而"联盟"的成立,被业内解读为区域内LED产业资源战略整合的开始,珠三角LED产业或将由此突破瓶颈,步入发展快车道。
技术整合 抢占制高点
"事实上,不仅是珠三角,全中国都普遍存在科研与产业严重脱节。" 广州市鸿利光电子有限公司董事、技术总监裴小明认为,一方面科研机构只专注研发,缺乏成果产业化的快速转换机制;另一方面企业受技术、经验、人才所限,即便在生产中遇到相关技术现象,也无法将其凝练为理论,上升到研究层面。
双方价值观的错位,使得从技术到产业之间的路渐行渐长,而对于类似LED等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技术是转化生产力、抢占行业制高点的基石。
据了解,LED产业涉及的相关专利权众多,在LED上游外延片、芯片生产上,美国、日本、欧盟仍拥有巨大的技术优势。目前,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已经启动针对包括我国LED企业在内的"337"专利调查, 并申请普遍排除令和禁止令,而需要规避关键技术的厂商,将因此丧失市场先机。
专家指出,目前LED普通照明最为核心的专利是蓝光核心专利及白光专利,这是一直困扰整个中国产业的关键问题,缺乏这一块核心专利,国内的LED普通照明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将被置于被动局面。
鉴于此,珠三角区域内,要求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技术对接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广东是传统照明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并拥有中山古镇等地域品牌,但在新产品研发方面力量薄弱、分散,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形成整体竞争力,其行业影响力已经开始落后于全国其他LED产业集群区域,故科研单位应建立技术成果授权机制,加快产业化速度。
记者从该联盟了解到:联盟将实现产学研的实质联合,发挥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加快广东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建设专利联盟,以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应对国际LED巨头的"围剿"。
而对于"鸿利光"来说,"联盟"更实际的作用在于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应用,裴小明介绍,鉴于通用照明的巨大市场,"鸿利光"将更加关注LED的室内加装应用模组,并将其定位于关键技术去攻关,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科研设备、研发经验,故与科研机构合作,是未来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
规模整合 掌握话语权
尽管我国LED产业在生产技术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国内庞大的应用需求,给LED下游厂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仅广东市场的LED用量,就已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对于新兴产业来说,高新技术将直接带动产能的快速扩张,而这正是急于壮大的珠三角LED企业所梦寐以求的。
裴小明以战国诸侯割据比喻目前LED的产业现状,由于该行业发展空间巨大,故众多国际照明巨头,相继全力投入,如飞利浦、欧司朗、GE等,以中国企业现有的规模来看,如果不能实现产业规模的迅速壮大,将很快丧失行业内的话语权,进而被"消灭掉"。
科技部国家半导体照明办主任吴玲称,国际大公司一般通过纵连,即通过并购来快速实现全球统一市场营销策略的上中下游整合。台湾企业借强大的规模制造、产业集聚和代工优势,通过横合,即通过互利互惠的股份重组,合并同类企业,快速形成巨大的生产规模并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纵横之下,中国企业如何出击?
据了解,江苏省为抢占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先机,2004年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启动资源整合计划,将半导体照明产业纳入其"十五"中后期科技技术实施的重点,在每年的科技资金中设立专项,用于半导体照明工程的项目研究和产业化发展。
在江西,则引入市场机制和首席专家制,进行技术公关,以项目公司替代课题组;在资金方面,通过市场化运作,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广泛利用社会资金,形成项目投入多元化、社会化的格局。
面对全国范围内的LED半导体热潮,珠三角却相对"静悄悄"。
对此,有专家疾呼,广东应该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以政策推动资源整合,在现有传统照明产业优势的基础之上,加强技术创新,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本土LED企业。
深圳方大集团总裁熊建明认为,"面对国际上实力雄厚的众多竞争对手,深圳仅依靠几家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在产业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
自2002年LED作为通用照明光源概念引入中国市场以来,已经成为颠覆传统照明的关键产业,目前形成了上海、大连、南昌、厦门、深圳等产业化基地,并辐射带动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以及北方等地区。
作为具有明显市场优势的珠三角,其LED产业一直无法突破规模与技术的瓶颈,散兵游勇式的作战模式,已使产业竞争力落后于其他区域。
而"联盟"的成立,被业内解读为区域内LED产业资源战略整合的开始,珠三角LED产业或将由此突破瓶颈,步入发展快车道。
技术整合 抢占制高点
"事实上,不仅是珠三角,全中国都普遍存在科研与产业严重脱节。" 广州市鸿利光电子有限公司董事、技术总监裴小明认为,一方面科研机构只专注研发,缺乏成果产业化的快速转换机制;另一方面企业受技术、经验、人才所限,即便在生产中遇到相关技术现象,也无法将其凝练为理论,上升到研究层面。
双方价值观的错位,使得从技术到产业之间的路渐行渐长,而对于类似LED等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技术是转化生产力、抢占行业制高点的基石。
据了解,LED产业涉及的相关专利权众多,在LED上游外延片、芯片生产上,美国、日本、欧盟仍拥有巨大的技术优势。目前,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已经启动针对包括我国LED企业在内的"337"专利调查, 并申请普遍排除令和禁止令,而需要规避关键技术的厂商,将因此丧失市场先机。
专家指出,目前LED普通照明最为核心的专利是蓝光核心专利及白光专利,这是一直困扰整个中国产业的关键问题,缺乏这一块核心专利,国内的LED普通照明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将被置于被动局面。
鉴于此,珠三角区域内,要求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技术对接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广东是传统照明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并拥有中山古镇等地域品牌,但在新产品研发方面力量薄弱、分散,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形成整体竞争力,其行业影响力已经开始落后于全国其他LED产业集群区域,故科研单位应建立技术成果授权机制,加快产业化速度。
记者从该联盟了解到:联盟将实现产学研的实质联合,发挥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加快广东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建设专利联盟,以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应对国际LED巨头的"围剿"。
而对于"鸿利光"来说,"联盟"更实际的作用在于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应用,裴小明介绍,鉴于通用照明的巨大市场,"鸿利光"将更加关注LED的室内加装应用模组,并将其定位于关键技术去攻关,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科研设备、研发经验,故与科研机构合作,是未来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
规模整合 掌握话语权
尽管我国LED产业在生产技术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国内庞大的应用需求,给LED下游厂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仅广东市场的LED用量,就已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对于新兴产业来说,高新技术将直接带动产能的快速扩张,而这正是急于壮大的珠三角LED企业所梦寐以求的。
裴小明以战国诸侯割据比喻目前LED的产业现状,由于该行业发展空间巨大,故众多国际照明巨头,相继全力投入,如飞利浦、欧司朗、GE等,以中国企业现有的规模来看,如果不能实现产业规模的迅速壮大,将很快丧失行业内的话语权,进而被"消灭掉"。
科技部国家半导体照明办主任吴玲称,国际大公司一般通过纵连,即通过并购来快速实现全球统一市场营销策略的上中下游整合。台湾企业借强大的规模制造、产业集聚和代工优势,通过横合,即通过互利互惠的股份重组,合并同类企业,快速形成巨大的生产规模并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纵横之下,中国企业如何出击?
据了解,江苏省为抢占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先机,2004年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启动资源整合计划,将半导体照明产业纳入其"十五"中后期科技技术实施的重点,在每年的科技资金中设立专项,用于半导体照明工程的项目研究和产业化发展。
在江西,则引入市场机制和首席专家制,进行技术公关,以项目公司替代课题组;在资金方面,通过市场化运作,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广泛利用社会资金,形成项目投入多元化、社会化的格局。
面对全国范围内的LED半导体热潮,珠三角却相对"静悄悄"。
对此,有专家疾呼,广东应该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以政策推动资源整合,在现有传统照明产业优势的基础之上,加强技术创新,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本土LED企业。
深圳方大集团总裁熊建明认为,"面对国际上实力雄厚的众多竞争对手,深圳仅依靠几家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在产业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
- 分析:模拟半导体领域潜在收购目标及收购者(05-18)
- STM是2010年最大MEMS厂商,德州仪器排名第二(06-28)
- TI和NSC的研发销售渠道整合现已基本到位(11-21)
- 中国首个国家级元器件平台开工 打造规模化交易中心(12-21)
- 2012-LED行业战火升级(12-30)
- 内需将是光伏主战场 三年内行业将加速整合(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