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型卫星导航系统有望成中国用户新选择
研究人员通过多次讨论,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思路:利用退役卫星上的剩余燃料和转发器资源,将其纳入导航星座。
因为当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正常运行时,需要在经度和纬度方向同时保持姿态;而如果将其作为导航卫星使用,只需要对经度方向进行保持和调整,纬度方向则任其自由漂移,这样反而可以改善导航星座的空间布局。
陈吉斌对《财经》记者表示,与同时调控卫星的经纬度方向相比,该调整模式所消耗的燃料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这样,那些剩余的燃料,就足以支持卫星的长时间使用。
于是,2005年,CAPS项目组从亚太卫星公司购买了退役卫星亚太1号。这颗卫星的燃料原本只剩下几个月,但被“征用”至今已有四年多,仍然运转良好。2008年,项目组又购买了另一颗退役卫星:亚太1A号。这颗卫星的剩余燃料更多,预计可供CAPS使用约十年。
代表项目组去洽谈退役卫星购买事宜的,是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蔡贤德。他对《财经》记者直言,这样的生意很好谈,“像我们这样的买家太少了”。因为对于卫星公司来说,不仅多了一笔预算外的收入,还省去了处理退役卫星这种“太空垃圾”的麻烦。
项目组在《中国科学G辑》发表的论文中表示,今后几年内,中国还陆续会有鑫诺1号、鑫诺3号、中卫1号、亚洲2号等卫星退役,这些退役卫星的剩余价值均可得到利用。随着这些通信卫星陆续加入导航星座,整个系统的精度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蔡贤德看来,退役通信卫星的变废为宝,也有助于维护中国的“空间主权”。
因为就像土地一样,空间的轨道位置,同样是非常宝贵的资源,退役卫星如再利用,就可以继续占据原有的轨位甚至新的轨位。
市场能否“芝麻开门”
与直播式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相比,CAPS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导航通信一体化。
据陈吉斌介绍,通信卫星上的转发器很多,借助这些丰富的转发器资源,研制出可双向通信的接收机,就可以使系统实现导航通信一体化。
早在2006年,CAPS的导航通信一体化试验,就在车辆行进中和船舶海上航行中试验取得成功。此后,相关的试验及应用也一直在开展。
相比之下,现有的GPS只有导航定位功能,无法在系统内解决回传通信问题。因此,当车辆在野外行驶时,用户中心无法知道其下属车辆的情况;在战场上,上级指挥机关无法知道战场的态势;导弹发射以后,也无法评估打击效果。
在导航星座布置上,CAPS也比较灵活,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倾斜轨道卫星、中高度轨道卫星等。即可以不搞全球星座均衡布局,而是从区域应用实际需求出发考虑最优星座布局。
此外,转发式卫星导航系统采用的是C波段,可租用的卫星资源丰富。
“GPS等系统使用的是L波段,频段资源少,几乎没有伸脚的地方了。”蔡贤德对《财经》记者解释说。
李志刚还告诉《财经》记者,从理论上讲,CAPS的定位精度今后有可能高于GPS。因为影响定位精度的因素,主要包括原子钟和卫星轨道测量;而地面原子钟在精度上可以比星载原子钟高出一两个数量级,且易于维护和更新。
他和同事利用新的时间比对技术,已经获得了优于两米的卫星轨道测量精度;这一精度,已经与GPS可以提供的卫星轨道测量精度相当。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刘基余告诉《财经》记者,中国科学家能够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自主开发这样一个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的导航系统,实属难能可贵。
不过,他也提醒说,CAPS要想在精度乃至综合性能上与其他导航系统竞争,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CAPS项目组成员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也承认,CAPS需要修正误差的环节,就比GPS多一些。
此外,尽管整个CAPS系统的建设费用低出一大截,但对于用户来说,其接收终端的价格与GPS不会相差太多。这或许会影响其在市场上的吸引力。
但项目组认为,CAPS这种的系统仍然有着广阔前景。毕竟,像美国GPS这样庞大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财力承担的。而且GPS系统是30年前的技术方案,在伊拉克战争中已经暴露出抗干扰差等缺陷。
对于希望开发国内卫星导航产业的国家而言,尤其是中小国家,CAPS无疑是个不错的“候选者”。在项目组看来,CAPS的投入成本低、建设周期短,大约只需要30亿元人民币和两三年时间,就能迅速建设一个覆盖三分之一地球、且包括中国国土在内的系统。
“建设CAPS这样的系统,将来不一定非要成为国家行为。有魄力的大公司,说不定也可以投资。”施浒立说。
一位长期从事卫星
- 北斗全球系统列为国家重大项目 2020年前建成(12-29)
- 北斗二代2011年完成系统组网 基本具备运行能力(12-29)
-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信号2012年覆盖亚太(11-15)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商用启动 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发布(12-27)
- 北斗卫星全球导航功能开始研制 预计2020年建起全球网络(03-14)
- 科学家使用射电望远镜与GPS跟踪地下核试验(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