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下一个创新:系统、硬件还是服务?
过去几周,移动终端市场发生了不少变化。
微软收购诺基亚之后,业内谈得比较多的是:一、未来是三个操作系统鼎立;二、都开始 走软硬一体的路。同一周,三星、索尼和小米等发布新品,外界观点各有不同,一部分人认为三星的地位不可动摇,另一部分观点又在说,小米是明日之星。笔者试 图从硬件、操作系统和互联网服务三方面来猜测未来几年的变化。
这三者中,最有战略高度的是生态系统里的核心——操作系统。未来几年,出现一个新的成功操作系统的机会比较低。
黑莓的BBS已在走下坡路。黑莓最近宣布BBS将支持iOS和Android,会把BBS变为一个以企业服务为主的小生态系统,只能依附于其他的大生态系统上。
目前还有一些以Web-Base为主的O/S,笔者认为它们发展的难度也很大,因为它们要成功需要有三个元素:首先,硬件价格依然比较高,Web- Base O/S可以突出硬件要求不高的特点,获得价格优势;其次,多O/S在市场并存,没有明显的领导者,应用开发者开发一个Web Base O/S的应用版就能满足市场上的所有智能手机;第三,应用很贵,Web-Base O/S能以用者自付的方式顺利商业化。
实际情况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价格已经很实惠,硬件成本不再是用户选择的障碍;Android+iOS已经占据80%以上的份额,应用开发商做两个,最多三个版本已能接触几乎全部用户,所以Web-Base O/S对开发商的吸引力没有这么大;应用也很容易获得。
另一股势力是一系列以Android为基础变种过来的O/S。它们都缺乏自主之力,目前来看,暂时也没有独立的能力去发展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只能算是Android大生态系统上依附的一个小生态系统。
微软能不能成为强有力的三足鼎立之一,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
WP8的问题是,它是后来者,现在软硬结合高效率的已有iOS,全开放多人参与的已有Android,所以微软最早时把WP8定位在两者之间,集合两个 生态系统的优点,一方面以授权的方式保证WP8是开放的、各厂家都能参与的,类似Android(我们先抛开许可证费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通过严格控制 可用的芯片和硬件以确保统一性,类似苹果。
但一年发展下来,这种策略不算太成功,反倒像是把其他两个生态系统的短处结合起来——说开放,不够开放;说软硬结合,也看不出优势。作为一个后来者,WP8到现在还是给不出一个有力的理由让消费者从Android和iOS转到WP8。
笔者认为,如果改变策略,微软或许还有机会:一、曲线救国,先把平板电脑市场的生态系统打下来,再反推智能手机;二、发挥微软在企业应用上的优势,开发一套以手机/平板为终端的应用(像PC上的Office),以应用普及反推O/S,也就是WP8。
再说硬件的机会。硬件是三个领域中对用户黏度最低的一个。在苹果生态系统里,只有iPhone可选,现在假设未来的WP8也只有诺基亚的话,我们可以猜想的只有在Android阵营里硬件厂家的发展。
每一个厂家都极力在Android上发展自己的差异化或微生态系统,主要体现UI、小应用、局部硬件/软件的配合,如HTC的Sense、三星的 SPEN和小米的MIUI等。这些虽有帮助,但没有根本性地把用户黏度增加,用户在Android阵营里面转换手机品牌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所以笔者认为一 个厂商在Android阵营里一家独大并持续维持是比较难的。
未来两三年间,会有几名强而有力的竞争者冲上来,和第一名的差距会缩小到10%以内。中华酷联和小米其中的1至2家只要能够解决海外市场的发展问题,就能快速地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HTC如能解决成本问题,并坚持市场定位,也是有机会一拼的。
最后浅谈的第三个领域是应用/服务。这里主要是指某些应用/服务能自成一个平台,进而发展为一个以平台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比如微信、淘宝/支付宝等。这些以某一服务(如通讯、购物)为核心发展出来的生态系统,仍然具有与其他生态系统相互依附的特性。
建立服务型生态系统的一个关键是和当地的商业和生活环境有实质连接,更适合本土企业去创建,但要以O/S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变成一个全球化的生态系统,难度就非常高了,到现在还没有出现一个以应用/服务为核心的全球化生态系统。
下一个创新应会出现在基于可穿戴外设的互联网服务,中国的本土企业,应更有机会在这方面领先和成功。
- GPU的最大战场在移动终端(07-24)
- 移动终端掀“芯”战 硬件大佬投奔多核(01-20)
- 下一代移动终端:传感器将变得更复杂(04-09)
- MEMS:瞄准高端应用,驶入快车道(06-11)
- 英特尔鏖战移动耐力赛 欲构建新生态圈(06-12)
- 移动芯片+机器学习,高通:谁敢说我不是老大(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