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传感器 > 专家怒斥:难逃中低端宿命,国产传感器如何联合创新

专家怒斥:难逃中低端宿命,国产传感器如何联合创新

时间:09-20 来源:中国电子报 点击:

专家视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

我国传感器高端基础件对外依存度较高


目前,我国传感器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拥有了基本齐全的产品门类,中低档产品基本满足市场需求,设计、研发和应用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可以说,我国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总量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我国工业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阶段性差距,高端基础件对外依存度较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集中度较低,中低档产品产能相对过剩,中高档传感器产品几乎100%从国外进口,缺乏龙头企业;2.研发及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新原理、新开发凤毛麟角;3.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缺位,传感器的设计技术、可靠性技术、封装技术、工艺装备技术未有突破;4.政策缺位,在发展上没有取得一致共识,管理分散,政策支持分散。

为了促进国内传感器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内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借鉴;1.注重创新和研发;2.注重人才培养体系结构的完善;3.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链分工;4.重视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发展;5.加强产业政策和法规的有力保障。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秘书长古群

智能家居等新兴市场将拉动电子元件行业


2014年,我国电子元件行业运行情况整体向好,重点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77%。2014年运行特点是行业内并购重组活跃、海外扩张成果显著、行业两极分化趋势明显。2015年,在世界经济形势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增速下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劳动力成本增长较快,企业负担加重。但与此同时,我国对核心基础产业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相继出台强基工程等多个重大扶持专项。穿戴式设备、智能家居、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医疗电子等新兴市场将有望获得高增长;3D打印、机器人、工业4.0等新的制造技术将助力电子元件行业向智能制造转型。针对未来十年电子元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电子元件行业转型升级的成败将对"工业强国"的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重大影响。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主任王宝友

需改变传感器标准缺失严重现状


传感器、MEMS和物联网感知层都有自己的标准体系,但三者有所不同,MEMS并不等同于传感器,传感器也不都应用在物联网感知层,所以三者是互相交叉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传感器相关标准总体上缺失严重,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1.市场本身虽然体量大,但是应用领域细分,产品种类多,批量小,标准化难度大;2.作为整机或系统的前端、配套,一般被整合进仪器仪表等终端产品中,自身的标准化未被充分重视;3.每个细分市场均由几家大公司控制,用研双方对于标准统一的需求不强烈。

国内已经在积极修订SJ标准中标龄较长的压敏、热敏元件标准;同时在MEMS器件、汽车电子和物联网总体架构领域开展了相关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此外在国际标准方面,我们积极组织国内相关单位及专家,逐步制定国际标准。

德国传感器技术协会副主席ChristophKleye

用创新推动工业传感器的发展


当前已经有数十亿的人类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而今后将有数百亿的机器通过物联网连接在一起。传感器是连接自然世界和电子信息世界的桥梁,物与物之间的协作离不开数字式传感器。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传感器被运用到可穿戴式设备、智能家居、智能工厂、自动驾驶、工业物联网和工业4.0中,工业产品的智能化发展将成为传感器市场的强大驱动力。在过去十年中,中国的工业发展为数控机床和工业传感器等产品带来了很多机会;然而在下一个十年,我们的传感器如果不和物联网的发展趋势相结合,则很难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我们的传感器需要在复杂性、功能性和安全性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数字化的界面、智能的实时信号处理能力、传感器自带的安全功能和较高的可靠性,以及定制化的产品,全都是未来传感器发展的趋势。传感器厂商需要加强和客户的合作,为客户量身打造适合他们应用的产品,带给客户独一无二的价值。

汉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红军

探索"互联网 "时代传感器产业


新技术浪潮正在袭向各行各业和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传感器无处不在。从感知层,到传输层,再到应用层,涉及方方面面,与之相关的各个企业和机构,共同组成一个个生态圈。

生态圈具有如下特征:1.组织形态的变化:互联网的高度公开、便捷,导致企业组织边界逐步模糊,趋于社群化。2.客户需求的变化:不再是简单的产品和服务购买,往往会有更全面系统的需求。这导致产品和服务高度复杂化,超出了独立产品或者单个企业的满足能力,需要更多的相关企业、产品、服务形成有机的组合才能满足客户需求。3.竞争优势的泛在化:生态圈在技术、市场方面的协同效应会转化成竞争优势,表现在业务技术的各个层面。

未来的竞争,是生态圈的竞争,企业或者自行组建产业生态圈子,或者寻找合适的圈子加入其中,否则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从属、被动地位。因此,企业应该量力而行,根据企业定位和发展阶段积极应对。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