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技术文库 > 士兵电子伤情管理系统的设计

士兵电子伤情管理系统的设计

时间:11-27 来源:3721RD 点击:

一、RFID技术用于战场救护

RFID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其战场救护能力。早在2003年,美海军就曾测试了"战术医疗协作系统"(TacticalMedical Coordination System,TacMedCS),该系统综合应用了RFID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以追踪野战条件下伤残士兵的状态和后送情况。它是通过基于RFID技术的腕带使医疗人员提高资源调配能力。实时了解伤员状态和确定伤员位置将令医疗人员可以更迅速地响应对医疗的需要并帮助他们对接受的伤员做出计划。当受伤士兵需要进行治疗时,医生就对其ID、病情、过敏史和其他返流情况编码输入标签,这些数据随后通过卫星传送到指挥中心。在未来的新测试中,士兵们将被发放基于RFID技术的写有姓名、社会保险号、血型及其他一些重要东西的"军人身份牌"。在模拟训练及未来的实战中,医护人员将把从"身份牌"中读取的数据直接写到腕带中并发放给伤员,这样做能够很大程度的节约时间并减少出错。

二、需求分析

依据21世纪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借鉴国外医院在民用医疗管理中应用RFID技术的经验,启动RFID技术在战地应急医疗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工作。主要目标是开发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战地应急医疗管理系统,使我军医疗管理系统在未来战争中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更好的完成所属的任务。重点研究一种能够在未来战场上实时监测士兵的生理状态、快速准确的确定受伤士兵的身份、伤情等个人详细信息并迅速展开救治的应急医疗管理系统,以取代传统的、落后的战场伤员救治和管理方法,最大幅度地提高未来战场伤员治愈率,保障部队的战斗力。

未来战争形势复杂多变,战争发起的突然性、战争本身的残酷性以及恶劣的战场环境都将给参战士兵带来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如何迅速展开对受伤士兵的救治和管理也将成为未来战地应急医疗系统的重中之重。随着RFID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研究和实现RFID技术在战地应急医疗管理领域的应用,技术实现可行性比较好,而且符合军队医疗系统管理模式改革的大方向,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另外有美军试验经验可以借鉴。

由于军用医疗管理系统的特殊性,不能完全引进国外现有系统,也不可完全依赖外国公司或国内地方单位开发研制。应主要借鉴国内外应用系统的成熟技术和成功经验,结合我军实际,创新性地开发符合我军实际的战地应急医疗管理系统。

三、系统原理

三级医疗体系在战场上应用流程:

1、战士受伤

当战士在战场受伤后,按下军用腕带的SOS按钮,腕带上的无线设备会将受伤战士的地理坐标通过北斗卫星发送到医疗体系后台。后台会立即启动报警体系,将检索战士所在位置最近的医疗救护员进行救助。如果战区没有医疗救护员,后台系统会通知最近的战区医疗队。由医疗队部署医疗救护员赶往受伤现场进行救助。

2、野战医疗救护员

医疗救护员找到呼救的伤员后,判断是否能进行简单的救助,如包扎止血等。如果只是轻伤,救护员能自行医治,救护员自己处理后,将结果发送到数据库;如果判断救治不了的,将信息发到数据中心是数据库,并将伤员送到附近的医疗队。

3、医疗队现场救助

将伤员送到医疗队后对伤员进行医疗处理,同时扫描战士身上标识并勾选战士的受伤的情况。然后将战士受伤情况表单提交到医疗体系平台和战区医疗所无线设备中。同时,战区医疗所分析战士受伤情况,做出相应决策。送往后方医院或准备医疗资源在医疗所进行救治。

4、医疗队间互助医疗

当医疗队到达现场发现现场救助情况人手不够,或备品不足时。医疗队可以在自组的zigbee网络中呼叫在附近最近的医疗队。多队协作一起完成救助任务。

5、医疗所救治

若伤员伤势较轻,到医疗救治所后立即进行救治。若伤员伤势较重,医疗所没有能力进行救助,将伤员转送到相关的后方医院进行治疗。同时,将伤员信息更新到医疗体系平台。系统平台立即启动应急体系,根据伤员伤情进行会诊,并做好准备,节约对伤者的抢救时间。

6、医疗所间互助医疗

当医疗所到达现场发现现场救助情况人手不够,或备品不足时。医疗所也可以在自组的zigbee 网络中呼叫在附近最近的医疗所。让其指派人员来进行协助。

7、后方医院救治

当伤员抬入后方医院时,通过感应门,立即在显示屏上显示伤者的姓名、受伤部位、以及手术室编号。院方已经根据伤者的情况,提前准备好手术用品。手术后,院方将伤者情况更新到医疗平台备案。

四、系统实现

1、硬件系统组成

有源腕带电子标签(若使用GPRS实现远距离通信和使用GPS进行定位,则需要集成GPRS和GPS模块)
手持PDA(为了方便医护人员通过PDA随时查询、接受伤员信息和远距离通信,需要设计屏幕显示器同时集成GPRS模块与GPS模块)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