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技术文库 > 无线宽带ADSL应用

无线宽带ADSL应用

时间:03-25 来源:21IC电子网 点击:

ADSL技术,即AsymmetricDigitalSubscriberLine(非对称数字式用户线路),是一种非对称的传输技术,通过不同的调制方法,在铜缆上实现高速数据传输。ADSL利用了普通电话线中未使用的高频频段,采用先进的调制技术,提供宽带接入,上行速率可达到640Kbit/s,下行速率可达到8Mbit/s(理论数据,因为线路质量和资源占用等问题达不到这么高)。ADSL的传输速率与传输距离的关系是,传输距离越远,传输速率越低;反之,传输距离越近,传输速率就越高。ADSL在连接时,可以根据线路状况,包括距离、噪声等影响,自动地调节到一个合理的速率上。ADSL是利用现有的用户电话线来传送高速数据,但由于ADSL的频带与电话业务4kHz的频带是分开的,因此不会影响电话的正常应用。这样可以经济方便地为用户提供诸如高速Internet接入、VOD、可视电话等多种业务,并对现有用户分配的网络不做变动。所谓异步,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上行的速率和下行的速率不相同,这样的设计更多是针对大量的家庭上网用户,更多的家庭上网注重的是下载的速度,毕竟很少去上传东西。所以,在有限的带宽里,减少一些上传的带宽,就增加了下载的带宽,这样以来,对原有的电话线路资源有了最大的利用。

ADSL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ADSL技术充分利用的铜线的频宽,所以对于线路质量有比较高的要求,当线路质量较低的情况下,很难有较高的带宽,而且,即便能上网也很容易掉线。所以,对于一个城市,肯定不是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装ADSL。能否装ADSL,主要看,所在位置是否离ADSL局端设备很远,电话线路是实线还是利用光纤(本来已经是光纤复用的电话线路无法再分频实现ADSL),并且质量如何,干扰衰减是否较大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安装ADSL之前需要考虑的。

无线网络WLAN无线网络系统(WirelessNetworkSystem)是一种灵巧的数据传输系统,它是从有线网络系统(Wire Network System)自然延伸出来的一种新技术,使用无线射频(RF)技术越空收发数据,减少使用电线连接,因此无线网络系统既可达到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目的,又可让设备自由安排和搬动。在校园或者企业内,无线网络一般会作为已存在有线网络的一个补充方式,例如帮助一些计算机客户端通过无线手段访问远在大楼以外或者校园内某处的丰富资源。

2000年10月,IEEE802.11b协议被制定出来,支持的传输率达到了11Mbps,这个高速协议的出现获得了全球供货商联盟的支持,从而孕育出了一个包括大型企业、小型办公室和家庭环境在内的开放的无线局域网市场。利用802.11b这个无线协议,无线局域网已经达到了和传统有线以太网不相上下的吞吐量和高性能。

802.11定义了两种类型的设备,一种是无线站,通常是通过一台PC机加上一块无线网络接口卡构成的,另一个称为无线接入点,它的作用是提供无线和有线网络之间的桥接。一个无线接入点通常由一个无线输出口和一个有线的网络接口(802.3接口)构成,桥接软件符合802.11d桥接协议。接入点就像是无线网络的一个无线基站,将多个无线的接入站聚合到有线的网络上。无线的终端可以是802.11bPCMCIA卡、PCI接口卡、ISA接口卡,或者是在非计算机终端上的嵌入式设备(例如802.11移动电话)。

不同情况的典型无线ADSL网络解决方案#e#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在室内环境中,针对不同情况的典型无线ADSL网络解决方案。

1、对等解决方案对等解决方案是一种最简单的应用方案,只要给每台电脑安装一块无线网卡,即可相互访问。如果需要与有线网络连接,可以为其中一台电脑再安装一块有线网卡,无线网中其他电脑利用这台电脑作为网关,即可访问有线网络或共享打印机等设备。

但对等解决方案是一种点对点方案,网络中的电脑只能一对一互相传递信息,而不能同时进行多点访问。如果要实现像有线局域网的互通功能,则必须借助接入点。

2、单接入点解决方案接入点相当于有线网络中的集线器。无线接入点可以连接周边的无线网络终端,形成星型网络结构,同时通过10Base-T端口与有线网络相连,使整个无线网的终端都能访问有线网络的资源,并可通过路由器访问Internet。

3、多接入点解决方案当网络规模较大,超过了单个接入点的覆盖半径时,可以采用多个接入点分别与有线网络相连,从而形成以有线网络为主干的多接入点的无线网络,所有无线终端可以通过就近的接入点接入网络,访问整个网络的资源,从而突破无线网覆盖半径的限制。

4、无线中继解决方案无线接入点还有另外一种用途,即充当有线网络的延伸。比如在工厂车间中,车间具有一个网络接口连接有线网,而车间中许多信息点由于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