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构建高品质城域传送网
全球3G网络及业务部署快速推进,移动互联网发展正酣,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蓄势而动,在业务已经全面分组化的情况下,传统MSTP传送网在支撑新业务开展方面力不从心,市场需要新型传送网络支撑业务长期高速发展。中兴通讯依托在传送网技术领域的长期积累和对业务及网络发展趋势准确的把握能力,在深入分析国内外主流运营商业务传送需求的基础上,推出了面向未来的高品质城域传送网解决方案。
高品质城域传送网的应用定位及技术选择
电信网和互联网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带来电信业务类型和业务流量爆发式增长,面对不同业务,运营商运营思路和策略越来越精细化,这给基础传送网的建网思路也带来影响。例如,3G网络及应用将直接体现运营商的竞争力,这使得面向3G Backhual承载的网络成为了运营商当期的主要关注点,尤其是传送质量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而对于家庭宽带等公众业务,带宽的增长并没有给运营商带来实质的收益增加,运营商对其承载网络的关注焦点就是成本。可以说,差异化的业务运营策略使得承载网络将在融合的前提下进行差异化发展,即根据业务价值的高低和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运营策略,实现精细化管理,挖掘网络的最大价值。高品质城域传送网正是面向高价值业务传送的差异化网络,主要面向2G/3G/LTE及高价值大客户业务。
技术是决定传送品质的决定性因素,在众多可选技术中,PTN技术融合了SDH和MPLS技术的优势,在标准发展和应用方面得到了业界最多的关注和支持,是面向未来的主流的接入传送技术。但是,PTN当前只能提供10GE和GE二级速率、直接组网距离低于100km,这对大中型城域网络中PTN端到端组网应用形成了制约,解决方法是采用OTN与PTN联合组网:PTN定位于接入、汇聚以及业务落地层,完成业务接入收敛和最终落地;OTN发挥超大容量超大颗粒优势,主要定位于核心骨干层的大颗粒业务调度和疏导,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下沉做OLT上行业务传送。
中兴通讯高品质城域传送网解决方案
高品质城域传送网初期组网模型
高品质城域传送网组网模型主要参考SDH/MSTP的组网方式,PTN按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三层组网模型进行组网(在小型城域网中,核心层和汇聚层可能合并形成核心汇聚层),如图1所示。
图1 高品质城域传送网初期组网模型
● 核心层
核心层由OTN调度层、大容量DXC、落地层组成,OTN与大容量PTN DXC设备主要采用10GE为主的方式组网,大容量PTN DXC设备与落地设备间可采用10GE组网,多底层PTN设备采用多GE方式与RNC对接。几类设备的设置原则如下:
OTN调度设备--由于大型城域网中业务量比较大,业务流向比较固定,倾向于直接采用OTN 10GE波长构建多个核心机房间的直达组网通道;同时,根据业务需求配置一定数量的GE速率OUT,用于GE及以上颗粒业务的疏导;OTN调度设备要具备按需容量升级的特性。
PTN DXC设备--每核心机房PTN DXC设备按双节点方式成对设置。该设备承担了与大量汇聚层设备组网的需求,建议采用400G以上容量的PTN设备组网,并具备20个以上10GE的组网能力。
PTN落地设备--PTN落地设备作为PTN DXC设备的扩展子架,提供灵活的业务上下功能,一方面可大大缓解PTN DXC设备的接口压力,另一方面增加了楼内系统部署的灵活度。PTN DXC设备与PTN落地设备共同组成了PTN楼内调度系统。
● 汇聚层
汇聚层分为普通汇聚节点和骨干汇聚节点,普通汇聚的节点用来挂接接入环并汇聚接入环业务;骨干汇聚节点向下汇聚该环所挂接的所有接入节点的业务,并作为与核心层OTN连接的出口。每汇聚环上骨干汇聚节点按双点成对设置,普通汇聚点的数量保持在4~6个。
● 接入层
接入层组网分为单归型、同汇聚环双归型、不同汇聚环双归型,部分光缆不成环的区域存在环带链组网,接入环组网节点数量建议保持在10个左右,不超过15个。在热点区域,优先选择可升级提供10GE组网的接入层设备来支撑业务高速发展的传送要求。
业务调度及保护
● 基站业务承载及保护方案
基站业务属于典型的集中型业务,传送网的作用是在NodeB/BTS与RNC/BSCPTN之间提供可靠的业务和信令传送通道,如图2所示。
图2 基站业务承载及保护方案
业务保护方面,在网络侧,业界通常采用LSP 1:1方式提供保护,为了提高保护的可靠性,工作LSP与保护LSP应该尽量分布在完全隔离的物理通道上;在中兴通讯解决方案中,为了避免PTN核心设备单节点失效对大量业务的影响,提供双归保护方案。在客户侧(基站或RCN/BSC/SR侧),提供标准的LAG保护、IMA保护等保护方式。
● 大客户业务承载及保护方案
大客户业务属于
- 宽带城域网中用户接入技术的比较(01-02)
- OFDM在无线城域网的应用(01-03)
- 城域网与接入网发展新趋向(上)(01-05)
- 城域网与接入网发展新趋向(下)(01-05)
- 大客户接入网标准化问题探讨(01-06)
- 运营商宽带IP城域网接入层优化分析(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