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线尾纤在FTTH中的应用
随着国内三大运营商的业务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残酷,宽带业务已经成为各运营商的争抢的主要战场,中国市场需求之大,让每个运营商都不可怠慢,不断通过技术革新和成本降低来加快光纤到户的建设。
国家在今年已经出台了三网合一政策,EPON技术在光纤到户的模式中取得可较为广泛的肯定,所有大中型城市的光网络建设已经在必须使用EPON技术下进行。目前国内运营商采用的方式为FTTB较多,终端接入以铜缆承载ADSL为主,其宽带速度受到铜缆传输距离的牵制,不能达到理想的上网速度。
《中国电信光纤到户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暂行)》在应用场景中终端铺设对于皮线光缆的使用尤为突出,皮线能够在穿管各类条件下,符合技术指标、质量等要求,切实提高了设计施工质量效率,确保网络的稳定可靠的使用。然而目前运营商都是前期预先铺设皮线光缆,皮线光缆的使用方式主要归属于以下四类:
L型快速接续
快速接续插头
冷接子接续
皮线光缆与尾纤或86面板内熔接方式接续。
上述几种方式,从目前的建设成本和施工效率来说,都存在较多不理想因素。
目前有一种推荐方式:皮线尾纤----可以解决材料成本颇高、工程效率较慢、产品性能不稳定及质量不可靠、后期维护成本无法预算等诸多问题。
皮线尾纤
概述:
经过近几年光通信行业科技的发展与相关技术的推广,FTTH(光纤到户)已是近期光纤接入网发展的最终解决模式,它不仅适应光领域光科技的发展要求,也符合广大用户对光网络信号的高速、大容量的传输要求。在FTTH接入工程中,常规室内光缆的机械弯曲性能及抗拉性能已不能满足FTTH(光纤到户)室内布线的需求。在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出现了低弯曲半径、高强度的皮线光缆,将被广泛应用于FTTH(光纤到户)的接入网中。
皮线尾纤用光缆种类:
皮线尾纤用连接器结构:
特点:
· 厂内生产,稳定性好,端面物理性好。
· 弯曲半径小,抗拉、抗扰、抗侧压性能好 。
· 开剥方便,易敷设,便于楼内穿管布放。
· 光缆直径小、重量轻,用于室内比较美观。
· 管道皮线光缆内含阻水材料,防潮可减少雨水侵蚀。
· 可与多种现场连接器匹配,现场施工时间短。
· 独特的连接器结构,专业生产。
· 铺设完成后,可现场测量皮线的施工质量。
· 用于用户端,美观、耐拉、维护简单。
技术特性:
· 插入损耗:≤0.3dB
· 回波损耗:≥50dB (APC≥60dB)
· 光纤类型:G.657纤 9/125um
· 光缆抗拉:50N
· 光缆尺寸:3.1mm×2.0mm(室内皮线); 5.1mm×2.0mm(室外皮线);
管道皮线:φ6.8mm 内部皮线尺寸3.1mm×2.0mm
· 工作温度:-25℃~+70℃
皮线尾纤的优缺点
优势:
1.成本控制优势:
1.1 Q:皮线尾纤成本较低吗?
A:是的,此产品成本绝对低于目前市场上皮线接续的4种方式。一个皮线固定连接器远远低于一个快速冷接插头或者冷接子。(就算需要法兰式的也可以加上一个适配器实现,而适配器只要几元)一个皮线固定连接器约15元以内,一个冷接快速插头近60-80元(L型则需近百元),一个冷接子加尾纤要40~50元。
1.2.Q:皮线尾纤维护成本与冷接维护成本相比有优势吗?
A:是的,皮线尾纤的使用寿命远大于冷接产品,皮线固定连接器的结构等同光纤活动连接器,内部不是利用匹配液方式,不会因为匹配液干化导致性能降低。
1.3. Q:皮线尾纤的施工费用比冷接子或者快速插头低吗?
A:是的,用冷接方式除了皮线光缆施工费外,还需要专业工程人员制作费用(部分操作工具也是不可缺少的)。而使用皮线尾纤只需要光缆铺设的施工费,不会产生其它相关费用。
2.应用场景稳定性
2.1. Q:皮线尾纤比冷接快速插头的稳定性更好吗?
A:是的,在技术性能方面由于运用了等同于常规的尾纤连接器方式,在插损,回损,端面,包括拉力,环境实验都要高于冷接快速插头。皮线固定连接器回损可以达到50dB以上甚至更高,锁紧机构大于40N,尾端光缆拉力大于50N以上,冷接产品只有4N,用户稍一拉就有插损增大甚至无法使用的问题,这都是冷接产品不可比拟的。
2.2.Q:皮线尾纤与冷接插头故障率比较情况如何?
A:前期光纤到户开展后,普遍用户对于光纤知识缺乏兴及兴趣性,可能会导致不少用户,拿此线当网线插头使用,由于冷接产品的特殊结构性,导致抗拉轻度受到牵制,不断有用户报修,维修几率可能要达到20%以上。客户对光通信的信赖也会受到影响。
2.3. Q:皮线尾纤的优势还有哪些?
A:现场测试方便,①刚铺设完毕阶段性验收时,可以利用现有的连接器当场验证皮线
- 浅谈光纤到户接入技术应用策略(01-06)
- EPON、GPON:实现FTTH的最佳技术(01-06)
- 中兴通讯xPON系统的典型应用(01-06)
- PON技术与FTTH(01-06)
- ADSL和小区宽带FTTX+LAN接入方式比较(01-15)
- PON技术及其应用模式(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