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技术文库 > “洋”芯片一统天下 自主创新破解GPS产业困局

“洋”芯片一统天下 自主创新破解GPS产业困局

时间:11-09 来源:3721RD 点击:
越来越多的GPS设备引发了人们对卫星导航产业的关注。然而,目前国内市场上,被称为继电信、互联网之后IT第三大产业的卫星导航产业充斥着"洋面孔",或貌似国产实为洋货的产品。

"洋"芯片一统天下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人们能想象到的领域都能应用。"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会长王志刚介绍,测绘系统、探矿系统、石油系统、海洋系统、地震系统、气象系统都离不开GPS,甚至飞机导航、铁路、公路也大量需要这样的监控系统。

据悉,北京将为奥运期间服务的公交专车安装GPS设备;到2010年,上海所有的公交车、出租车都将装上GPS。随着卫星导航接收机的集成微型化,卫星导航技术从专业应用走向大众应用。预计到2007年,中国车载导航产值至少超过200亿元。

据了解,现在国内卫星导航产品大多是一副"洋面孔",中国的大量用户成为外国产品的消费者。早在10年前,美国的一些企业就大举进攻我国GPS市场,在它们的带领下,其它国外企业也纷纷抢滩中国市场。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随着卫星导航接收机的集成微型化,卫星导航技术从专业应用走向大众应用。预计到2007年,中国车载导航产值至少超过200亿元。据悉,国家发改委经过调查研究,决定立项推广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一号"卫星导航产品应用,并拨款2000多万元用于芯片国产化。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GPS在民间的利用,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培育了国内的导航定位市场,促进企业开发相关产品。

由于GPS关键性零组件如GPS芯片组的供应仍掌握在几家国外厂商手中,目前我国市场上GPS芯片和OEM接收板几乎都靠进口。国内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出高水平的整机和系统。以GPS车辆跟踪产品为例,核心定位产品主要来源为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国内厂家鲜有人自主开发成功,基本是在进口的核心产品上进行二次开发,最终制造车载终端、自导航和手持定位仪等产品。

重点向"两头"延伸

2006年3月,北斗星通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与NovAtel公司联合开发了基于OEMV技术平台的BDNAV板卡。这是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双频GPS接收板卡。北斗星通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儒欣解释:"GPS以及其他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主要是计算用户接收天线与卫星的距离,来确定用户当前的位置。当卫星信号穿过电离层时,对流层会受到折射的影响产生很大误差。中国的大气环境、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的修正模型与其他国家有很大差异,这是技术难点所在。"

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行的定位导航系统包括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欧洲的"伽利略"全球卫星定位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此外,还有我国的"北斗一号"是世界上第一个区域性卫星导航系统。这些卫星不仅使星空更加丰富多彩,也提出了地面接收设备兼容性的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过静君分析:"到2010年,中国上空会出现90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趋势是兼容机。"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GPS国产化的重点要向"两头"延伸,一方面研发板卡的制作技术、芯片;另一方面要做更高水平的应用集成。

专家表示,当前必须加速我国GPS设备的国产化进程。"未来在我们的上空会有很多卫星导航系统,我们要研制适合我国需要的卫星导航接收设备。这个产业是朝阳产业"。

过静君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做到部分GPS设备国产化如外部天线等。现在国内几家企业生产的高精度接收机的天线不亚于进口产品;应用软件已经可以国产化;高精度接收机的板机也实现了国产化。

自主创新尚需政策扶持

业内人士纷纷呼吁,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发展和自主创新需要政策、技术、市场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政策的扶持不可或缺。

据悉,美国为促进GPS的应用曾两次以总统令的形式颁布了相关政策。在保证军方使用的前提下,大力鼓励GPS的民用、商用和科学应用。美国政府还承诺向全球用户提供至少10年的免费服务,客观上形成美国GPS成为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标准的态势。欧洲的伽利略导航卫星虽未发射,但政府已对技术与经济等诸多问题进行同步规划,并在上世纪90年代提前启动了地面应用计划。相比之下,我国至今缺少一个有关卫星导航的国家级产业政策,当然也更缺少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运营意见。

据悉,国家发改委经过调查研究,决定立项推广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一号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