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技术文库 > 打造数据业务链,迎接MobileData2.0时代

打造数据业务链,迎接MobileData2.0时代

时间:04-14 来源: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 点击:

分组核心:三阶段迈向 全业务融合

无线接入网拥有较好的带宽之后,紧接着就是分组核心网(SGSN和GGSN)也需要从原先基于E1方式帧中继的窄带接入发展到全IP的宽带核心网。其中与无线接入网相连的Gb和Iu-PS接口首当其冲,必须进行IP化建设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流量,保证其不会成为移动数据业务的瓶颈。

为了更好适应移动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提供更高效的数据载荷承载和更可靠QoS保证,移动分组核心网的架构也在3GPP的标准中确定了演进方向,即逐步过渡到分层架构SAE(SystemArchitectureEvolution)。此时SGSN主要完成用户信令和控制平面的工作(目前SGSN既负责信令控制平面又负责数据载荷平面),GGSN主要完成数据载荷平面的高效传送工作。在LTE部署后,SGSN上将引入MME功能以池组化方式工作,而GGSN则将演进成综合功能网关,整个由SGSN和GGSN以分层架构工作的核心网被称为为EPC(EvolvedPacket Core)。新的核心网将能很好地支持2G、3G和未来4G的混合接入及处理,成为公共核心网。向SAE/EPC分层架构演进的一个重要步骤是采用3G直连隧道技术(3G Direct Tunnel),即将RNC的数据载荷平面直连到GGSN,而不再经SGSN转接。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未来分组核心网的特征将是全IP、池组化、公共核心和分层架构SAE/EPC。根据这些技术的发展状态,可以将分组核心网的演进划分为三个阶段:全IP公共池组、移动宽带和全业务融合(如图3所示)。在"全IP公共池组"阶段,主要代表技术是Gb和Iu-PS接口IP化、动态共接入、SGSN池组;在"移动宽带"阶段,主要代表技术是3G直连隧道;在全业务融合阶段,主要代表技术是SAE/EPC架构、支持IMS和支持与非3GPP标准的网络互通。

\

图3 分组核心网演进阶段

爱立信移动分组核心网演进步伐遥遥领先业界,目前已经跨过了前两个阶段,正在向第三个阶段迈进。在市场表现方面,爱立信在移动分组核心网领域处于绝对的领先位置,占全球市场份额40%。2008年6月,爱立信为澳大利亚电信商用网成功启用了3G直连隧道功能,这是分组核心网的第二个阶段-移动宽带完全成熟的标志,表明移动宽带技术与产业链的发展、商业运作策略以及后续演进规划等都已经非常完备,可以进入大规模普及应用。

计费系统:多样化计费方式应对市场变化

随着移动宽带和多媒体业务的展开,继续采用基于时长或流量的简单收费政策,将面临收回投资周期长、数据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应对之策是采用基于内容计费和实时计费的技术方案,丰富计费手段,增加计费政策灵活性(如图4所示)。

\

图4 计费系统示意

内容计费方案可以根据用户使用的具体业务类别进行计费,在提高计费精细化程度的同时,也满足了彩信业务推广中必需的流量扣减的运营要求,增加运营收入,提高用户满意度。基于内容的计费解决了数据业务开展的计费瓶颈,为数据业务的开展和新业务的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支持。

针对数据域的实时计费方案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中预付费用户所占比例较高的实际情况,只有具备准确的实时计费能力,才能放手在预付费用户群中大力发展数据业务,打破增量不增收或少增收的局面。同时应该看到,实时计费方案也是防止恶意欠费欺诈的有力手段,而且能及时通知用户账户金额不足,避免未能及时提示而引起的账单投诉,改善用户感受。3GPP清晰定义了实时计费的标准解决方案,即通过Gy接口与OCS系统协同工作,实时控制用户账户中的消费额度。

多年来,受益于对通信网络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全球系统集成经验,爱立信收入管理业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跃居为全球领先的电信业务支撑系统服务商,为遍布全球各地的众多主流固网和移动运营商提供收入保障服务,提供包括内容计费和实时计费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

增值应用:"三个结合"是机遇,也是挑战

MobileData2.0时代的应用业务是移动性与互联网、宽带数据和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体三个方面的完美结合,这也是新业务引人入胜、精彩纷呈的原因所在。在英国,和记3推出了3GSkype手机(如图5所示)和3G"社交化手机"INQ1(可与Facebook紧密结合),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快速聚拢更多的移动用户,揭示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相结合的成功未来。在国内外很多地方推出的手机电视大受欢迎,则预示了移动通信和电视媒体结合的美好前景。还有越来越多的笔记本电脑开始附带HSPA数据卡和内嵌HSPA模块,为我们展现了移动通信和宽带结合的滚滚潮流。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