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MBMS组网规划和外场优化
TD-MBMS组网应考虑因素
TD-MBMS通过对现有TD-SCDMA网络进行微小的改动,提供了Streaming或Background类多媒体数据的广播和多播服务,不仅能实现纯文本低速率的消息类组播和广播,而且还能实现高速多媒体业务的组播和广播,提供多种丰富的视频、音频和多媒体业务。
一项新技术能够大规模推广的先决条件就是应该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各种需求。从普通用户的角度去分析,使用TD-MBMS应该有如下需求:能获得较好质量的音视频收视体验;能打电话就能收看电视;用户针对手机电视业务的整体拥有成本(如终端价格、订阅价格及节目的价值)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在以电池做备份的手持终端上,手机电视的终端节电技术应该可以提供足够长的收视时间;对计费方式、业务提供以及用户管理等方面的需求,要求可靠、灵活、方便容易;可通过SMS、MMS或语音的方式参与简单的手机电视交互活动。
而针对奥运会主要业务需求如下:实时地收看赛事直播--单向的、区域的/全国的;与赛事相关的交互节目,如投票、有奖竞猜;下载精彩瞬间的图像照片等--交互的、本地的/全国的/区域的;当地的交通、住宿等应用--单向/交互的、本地的/区域的;随时地发表评论--交互的、本地的/全国的。
TD-MBMS的组网应该以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用户群体、以及不同地点用户需求的不同,对整个网络做出规划。具体我们可以列出如下的划分原则:
无线地理环境、地物地貌以及无线信号传播特性;话务模型特征;建网资源特征;网络服务质量要求。
TD-MBMS组网场景规划
按照上节阐述的几个主要划分原则,可以将TD-MBMS商用场景划分为热点地区、普通城区、郊区以及农村。
热点地区组网
热点地区一般建筑物比较密集,高楼所占比例比较高,人口非常稠密;从话务量来看,热点地区的话务量非常高。
考虑到MBMS和HSDPA的发展进程,并结合3G的拓展情况,到MBMS网络运营时,网络中大部分终端会支持HSDPA,且部分终端会支持HSUPA,因此MBMS建网时必须要考虑HSPA的影响。建网初期优先考虑覆盖,其次考虑容量。热点区域内用户密集,数据业务以及多媒体业务比重大,高端用户多,网络质量要求也高。因此,HSDPA和MBMS在热点地区都采用全覆盖;另外考虑HSDPA和MBMS都会消耗大量的下行资源,因此将两种业务配置在不同载频上。建网初期对容量的要求不太高,硬件资源可以不满配。图示见下:
如果MBMS的业务拓展较快,频道数增加,则直接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f1载频的下行容量被MBMS业务过多占用,以至于传统的R4业务质量无法得到很好保证,此时可以尝试将MBMS频道分离,即将收视率最高的热点频道放在f1频点,而收视率相对较低的冷门频道放在f2频点。并且考虑到实际数据下载业务应用应比广播业务需求量更大,因此考虑引入f3频点,作为R4+H的混合载频。图示见下:
普通城区组网
与密集城区相比,普通城区的建筑物高度和密度都要小一些。普通城区的话务密度要比密集地区相对小一些,数据业务和多媒体业务的需求也相对要小一些。
由于普通城区用户数量以及对高速业务需求有所降低,因此可以直接采用热点地区初期组网方式,即分别使用两个频点去承载R4+H、R4+M混合业务。图示见下:
随着网络的运营,MBMS业务慢慢普及,中后期可以根据f1的负载情况以及频道的使用情况在f1频点扩充更多MBMS业务频道,同时f2频点的HSDPA业务因为没有其他业务的影响可以获得较高的业务速率。
郊区组网
郊区一般是指城市边缘地区,建筑物稀疏,楼房较为矮小,有很多的植被或空地。郊区的话务密度要比密集地区小很多,数据业务和多媒体业务的需求也相对要小一些。
由于该类地区人员较少,对高新业务的需求不是十分强烈。因此可以采用R4+HSDPA+MBMS混合组网方式,所有业务都配置在单一频点。因只有一个频点,郊区网络中MBMS和HSDPA业务应该可以共享下行资源,提高频谱利用率,但是HSDPA的吞吐率会受负载的影响。图示见下:
考虑到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速度很快,随着MBMS业务的普及以及用户数量的增加,郊区后期组网方式可以参考普通城区的组网结构进行。
TD-MBMS室外组网的优化
在实际组网应用中还存在很多其他因素影响着MBMS以及R5业务的质量。由于MBMS采用同频、同时隙、同扰码和midamble码的UTN宏分集技术,因此对其临区的同频同时隙非MBMS业务存在很大的干扰,如何降低MBMS、R4、R5业务相互间的干扰是组网应用时优化重点。
在进行MBMS外场网络优化时,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其一,降低MBMS业务区边缘外的R4小区的同频同时隙的接入优先级,将R4业务优先接入到其他载波、时隙。其
- TD-MBMS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浅析(06-05)
- “金猪”年通信业四大期望惠及天下(01-08)
- 3G终端流媒体业务发展及相关技术标准应用(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