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技术文库 > 建设GSM/WCDMA无缝网络

建设GSM/WCDMA无缝网络

时间:08-16 来源:IT专家网 点击:

相比其他制式,成熟的标准和广泛的实际应用经验决定了GSM向WCDMA网络平滑演进具有特殊的优势,这也是建设GSM/WCDMA无缝网络的基础。在WCDMA网络建成后,GSM网络也不会立即被淘汰,它与WCDMA网络将是长期共存的关系。

网络建设的三个阶段

根据WCDMA网络建设、运营、3G业务培育与推广以及3G用户群扩大等时间周期方面考虑,GSM网络在WCDMA网络中的定位与共存关系可初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3G牌照发放后1~2年,GSM应该是承担移动业务服务的主力网络,语音业务是主负荷网络,是覆盖的主网络,也是支撑运营商收入的主网络。同时,3G网络的覆盖应该定位于薄覆盖和广覆盖,是属于覆盖受限的网络,在主要城市、城市的商业区域、热点地区应该保证网络的连续覆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3G业务提供的连续性,吸引用户使用3G业务。该阶段是用户初次体验和感知3G业务的时期,是建设和运营GSM/WCDMA无缝网络最为关键的时期。

第二阶段是3G牌照发放后3~5年,GSM网络和WCDMA网络共存,3G网络发展壮大,用户规模上升,业务培育和业务提供达到一定程度,运营重心基本转移到3G网络上来,GSM网络依旧承担语音业务的大部分负荷。此时,3G网络的覆盖定位应该是厚覆盖和精覆盖,逐渐由覆盖受限转为容量受限,在全国范围内3G网络基本达到连续覆盖,而且室内覆盖系统得到了较好的完善。

第三阶段是3G牌照发放5年以后,GSM网络作为WCDMA网络的补充,承担低端客户的语音业务,3G网络的覆盖已经处于完善的连续覆盖阶段,是覆盖的主力网络,保持良好的网络覆盖和网络KPI。

GSM/WCDMA网络规划

GSM和WCDMA网络协同规划

根据国外运营商的经验,高达80%左右的现网2G基站是可以同时作为3G站址的。在3G基站规划上要充分利用2G的现有资源,包括共站址、共天馈系统、共传输、共电源等。

站址选择上,首先应该勘查2G站址实际情况,对每个站址进行共站址可行性分析,充分考虑如何利用2G站址资源,包括机房、电源、传输等,在初期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快速部署3G网络。2G和3G共站址的建设,还应考虑两个系统的干扰隔离方法。

协同规划除了对以上共享2G原有的资源的考虑外,需要进一步采用仿真工具,对2G和3G网络进行综合分析,看基站建设是否会影响网络资源的利用。因为WCDMA网络毕竟和GSM在网络的覆盖、信号、调制以及对干扰的反应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通过对网络进行精细化的协同规划,可以把两个网络间的相互影响降低到最小。

2G和3G网络的协同规划,除了无线接入网络资源共享,还包括传输承载网络、核心网络、网络管理系统、应用业务网络、信令网络、汇接网络、同步网络和运营支撑系统等公共资源。

WCDMA网络规划一步到位,分步实施

WCDMA网络采用CDMA接入方式,是干扰受限系统,规划应该考虑覆盖、服务与成本相结合的原则,采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规划策略。同时,3G网络的建网应该以较高的起点进行,以高速数据业务需求为主,并以中高端客户以及年轻时尚追求新技术的未来潜在高端数据用户为主要目标客户群分,来进行无线网络规划,数据业务应以HSPA为起点,建立3G业务的品牌优势,增强运营商的竞争力。

GSM/WCDMA网络协作

在3G网络建设和运营初期,由于投资、网络发展的限制,导致初期的3G网络无法做到连续覆盖或者在连续覆盖区域内部不能做到无缝覆盖,因此,需要2G网络提供支持,使得3G用户能够在3G网络覆盖不理想的区域使用2G网络的话音和数据服务。网络互操作就是要利用现有的2G网络为3G用户提供无缝的业务覆盖,解决好两网的互联互通协调发展,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

随着3G移动网络的发展,3G与2G网络会共同覆盖相同的地区,因此3G与2G网络的负载分担与平衡机制可以优化无线资源的利用与终端用户的感受,如话音业务以及低速数据可以更多地让2G网络承担,同时3G网络承担高速的数据业务,以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对移动服务的需求。

接入和网络选择策略

在3G网络建成后,3G用户可以接入3G或者2G网络,建议优先附着在3G网络上,语音和数据业务优先由3G网络承担,以便快速提供3G相关业务。同时,考虑3G网络用户优选3G网络,可以使3G用户在3G的覆盖区内始终驻留在3G网络,避免因初期GSM覆盖良好,3G用户可能长期驻留在2G网络上,给用户造成3G网络覆盖差的体验。

在GSM/WCDMA共有覆盖区域内,应禁止2G用户接入3G网络,避免给3G网络带来额外的信令交互和负荷。而当3G用户离开3G的覆盖区域时,通过系统间的切换或小区重选等方式驻留到3G网络,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