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技术文库 > FTTx活跃当下 FTTH惊艳未来

FTTx活跃当下 FTTH惊艳未来

时间:06-09 来源:简单 eNet硅谷动力 点击:

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带宽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光通信与宽带也成为当前信息通信发展中最活跃的领域。新一轮网络建设的到来,光通信技术的进步,以及电信企业光进铜退的推进,为宽带发展突破了瓶颈。随着电信重组的深入进行,重组后电信企业全业务运营给光通信和宽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6月26日举行的"2008光通信与宽带发展论坛"上,来自各大运营商以及行业专家们,对光通信与宽带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关于光纤接入的FTTx|0">FTTx与FTTH|0">FTTH问题,成为论坛关注的焦点之一。

2007年,FTTx迅速发展

光纤接入的技术在上个世纪末已经提出,但是直到2007年,FTTx才进入了全球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FTTx的全球发展趋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庾智成做了详细分析。他说,FTTx在2007年进入全球快速发展的阶段,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FTTx的总体规模的扩大,二是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他们在FTTx的发展上,保持了非常高的增长速度。到2007年底,环球大概有3780万的FTTx用户,占全球的宽带用户的占比达到了10%以上,和2006年相比,2007年的增长率达到了26%。尽管ADSL和DSL技术占65%以上,FTTx是占10%,但是它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值得一提的是,亚太是FTTx接入最多的地区。FTTx的发展之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FTTx可以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对于电信企业来说,赢得用户的肯定无疑是最重要的,赛迪顾问这里给出了一项调查统计,就是在美国的一项调查里面,84.4%的用户对于FTTx的接入方式有更好的用户体验。赢得了用户的肯定,市场的发展自然是"一日千里"。

是什么因素在驱动FTTx

为什么全球的FTTx会在2006年、2007年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呢?庾智成认为,政府、竞争、市场和技术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来鼓励企业投入建设FTTx网络,使得网络得以大规模的建设,为提供服务成为可能。当前,电信的激烈竞争也是有目共睹的,竞争对手的行动让你不得不行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于网络数据传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运营商不得不投入建设更好的网络。同时,光纤技术的进步使得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不断下降,这样,FTTx就蓬勃的发展起来了。

国外运营商的FTTx策略

对于国外运营商FTTx业务的运营策略,庾智成从五个方面做了详细分析。第一,积极发展高速数据业务,FTTx和SDL相比有一个质的提升。第二,推进高品质的交互式视频通信,提供更高性能的服务。第三,积极与ICP、ISP合作,让用户享受到这个业务的好处。第四,降低业务资费,这主要是由于激烈竞争和成本下降。第五,捆绑销售策略为运营商赢得用户,就是把话音、互联网、视频的业务捆绑在一起为用户提供。通过对国外运营商策略的分析,给国内各大运营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FTTx必将长期存在

"现在肯定是很长一段时间是FTTx",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成良如是说。尽管FTTH(光纤到家庭)是20年来人们不断追求的梦想和探索的技术方向,但由于成本、技术、需求等方面的障碍,FTTx必将长期存在。一个如此庞大的网络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而这个投入是否会有收益,是网络建设首要考虑的问题。于是,市场需求就变成了主导这个网络投资的因素。比如说FTTB已经可以满足用户的市场需求,或者说满足现有的或是一段时间之内的业务需求,那就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进行FTTH这样的网络建设。因此,从当前的市场需求来看,光纤到家的驱动力并不是很强。光纤到家需要50兆的带宽,而大部分家庭现在没有这样的需求。所以,现阶段的发展是光纤,更多地是到大楼、小区,这就是说,FTTx必将长期存在。

铜是后退,而不是退出

对于光进铜退的说法很多人抱有怀疑态度,主要是因为不明白为什么铜要退出。在这次论坛上,中国网通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唐雄燕就给了很好的回答,"我们光进铜退的概念不是说铜退出,而是后退"。从网络建设来说,光进铜退是要逐渐缩短铜线的距离,比如在新部署的地方,让铜线在主干段慢慢退出,这是个逐步后退的过程。但是,对于运营商来说,光网络的建设,大带宽业务的增加,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收益。于是,这个业务问题成了运营商面临的巨大困惑。但是,由于光纤传输频段宽,是宽带传输的必选,光纤不断地进入用户,也是大势所趋。

光纤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电信业第三次重组给光通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全业务的运营对于带宽的要求无疑大大提高,运营商持续的网络扩容以及3G时代的到来,传输网络投资的增加,都会带来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