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光缆行业:持续复苏 新一轮增长周期在望
光纤光缆行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历经残酷竞争的洗礼,逐渐过渡到一个平稳发展期。目前看来,行业复苏态势已然确立。从深层次来看,本次行业复苏是在行业内部整合和外部市场需求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
就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而言,在村通工程的深入开展、光进铜退(光缆取代铜缆)趋势的不可逆转以及奥运、世博对信息经济的拉动作用下,我国的光纤光缆行业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而更值得关注的是,3G|0">3G的大规模建设和FTTH|0">FTTH的逐步启动,将成为我国光纤光缆行业大发展的长期驱动要素,必将推动我国的光纤光缆行业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马太效应推动行业整合进程
2003年前后,中国市场光缆生产商多达160家左右。其后,全球电信市场投资不断紧缩,经过数轮的市场淘汰,目前仅存50余家厂商。伴随着行业整合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集中度也相应大幅提升,目前我国光缆市场规模前10名的企业市场份额在七成左右。
而从更长远的行业发展格局演变来看,我们判断,现有企业间的整合进程不会就此止步,借鉴欧美、日本光纤光缆行业发展历程,预计今后主流光缆厂家将少于20家。在此过程中,行业内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也将日益显著,可以预见,由于行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强度的不断提升,尤其是电信运营商集中采购制度的大力实施,今后具备品牌、技术、规模等优势的厂商将强者恒强,从而进一步拉大于业内其他厂商的差距。
光纤光缆市场持续复苏
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全球敷设光缆总数预计将达到8亿芯公里;就光纤需求来看,2004全球光纤销售了5800万公里,2005年在此基础上增长16%达6800万公里,而到了2006年,全球光纤销售约9000万公里,比2005年又大幅增长了33%。而同时我们注意到,作为光纤上游的预制棒市场,全球的产能目前约为1.1亿-1.3亿公里,这也意味着按照目前全球光纤市场的增长态势估计(不考虑目前尚未使用但可能恢复运行的设备能力),2009年前后,整体行业将有望进入一个供需动态平衡的新局面。
亚太地区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光纤市场,光纤需求量占到世界需求量的43%以上,而我国又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光纤光缆市场,在全球光纤光缆行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赛迪顾问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光纤产量约为1900万芯公里,2006年产量则达到2900万芯公里,同比增长近50%,预计2007年产量规模为3500万芯公里左右,有望出现多年不见的供不应求局面。
而与此同时,我国厂商开拓海外市场的步伐也日益坚定和自信,我国光纤光缆出口国际市场呈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海关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出口的光纤光缆达250万芯公里,2006年为360万公里,同比增长了44%。其中,龙头企业武汉长飞的光纤产品在国外市场占有率超过10%,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光纤生产企业及第五大光缆生产企业。
3G和FTTH驱动行业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综合看来,在村通工程的深入开展、光进铜退(光缆取代铜缆)趋势的不可逆转以及奥运、世博对信息经济的拉动作用下,我国的光纤光缆行业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而更值得关注的是,3G的大规模建设和FTTH的逐步启动,将成为我国光纤光缆行业大发展的长期驱动要素,必将推动我国的光纤光缆行业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3G网建设对光纤光缆需求的拉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3G基站建设直接拉动的光缆需求,二是3G核心网对光缆需求的拉动。由于3G 使用的频段高于2G制式,3G无线信号比2G无线信号传输衰减大,在同等功率条件下,3G基站比2G基站覆盖范围小。这种无线传输的特性决定了在同样覆盖容量、密度和面积的情况下,3G将使用更多的基站,业内一般估计基站总量将比2G时代多出30%。
据统计,中国移动GSM网现约拥有15万个基站,中国联通CDMA网约拥有10万个基站。从经验上判断,我国要建一张全国性的3G网络,至少要12万个以上基站。我们假设全国建设3个不同制式的3G网络,其中现有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各建一张网络,其他固网运营商(如电信)再获得一张3G网络的建设权。保守估计,考虑到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为节约投资,在现有2G网络上实现基站的2G与3G共址(约70%可共址),这样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尚需各新建4.5万和3万个基站。其他固网运营商(如电信)建网需增12万个新基站,合计新建基站约为19.5万个。如果在3年网络建设基本完毕的前提下,按照每年新增基站6.5万个、平均每个使用光缆3公里、平均光缆芯数24计算,每年新增的光纤使用量将接近500万芯公里。
应该说,FTTH(光纤到户)将刺激光纤光缆市场的爆炸性增长,对光纤光缆行业具
- 浅谈光纤到户接入技术应用策略(01-06)
- EPON、GPON:实现FTTH的最佳技术(01-06)
- 中兴通讯xPON系统的典型应用(01-06)
- PON技术与FTTH(01-06)
- ADSL和小区宽带FTTX+LAN接入方式比较(01-15)
- PON技术及其应用模式(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