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城域网及其业务应用、组网与设备选型
9.6 Kb/s---64 Kb/s 三、市场需求分析 1、宽带网的用户类群 (1)、信息源用户:主要是信息服务提供商。 (2)、个人用户:透过网络进行多媒体通信、访问信息源、网上商业活动等。 (3)、企事业单位:主要利用网络的多媒体传输、服务质量保证、VPN(虚拟专网)、VPDN(虚拟拨号专网)等服务。 从需求角度分析,学校源于电子化教学和远程教育需要;医院源于远程医疗和信息化社区服务需要;政府部门源于办公信息化、公开化等"电子政务"需要。 2、宽带业务应用分析 个人用户对高速上网、多媒体娱乐、远程教育、在线证券等需求最大,对电视电话等兴趣也极大;话音、视频应用等对实时性要求较高,对IP等分组交换网络有一定的特殊要求。 企业单位、政府机关内部网通过公网扩大连接范围,在VPN等方面有需求,对于电视会议、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有广泛应用。 虚拟专用网(VPN)利用公用网络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网络远程互连,原来在FR、DDN等专网完成,VPN享有和物理专网同样的安全性、可靠性、优先级别和可管理性,提供方便、廉价的远程访问。可将原来运行在FR、DDN专网上的业务迁移到宽带网上,而用户花费更小。 第三章 新业务对电信网络的影响 一、 新业务要求网络升级 电信公网上,数据通信量超过语音通信量、分组数据交换取代电路交换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光缆使用量将逐渐大于铜缆。 未来网络是智能的网络,连接不同应用的智能终端,泛智能化冲击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 二、 新业务使电信市场格局重布 现有接入网从交换、传输到用户接入线路,都是基于交换式窄带话音通信,承载大数据的多媒体通信业务力不从心。 拥有窄带接入网绝对优势的中国电信传统资源优势日趋弱化;国内电信业进入重新洗牌格局,宽带接入网市场份额意味着未来电信市场的占有率;当前各运营公司重点都是建设一个集语音和数据、视像为一体的宽带信息传输网, 第四章 电信宽带网络技术 电信宽带网,从功能和结构上可划分成骨干层、汇聚层、接入层。 在各层中都有多种技术可供运营商选择,这些技术各有优缺点;一种技术能否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还有市场因素。 一、宽带网骨干层技术 1. 千兆以太网技术(GE) GE与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兼容,世界80%以上的网络节点为以太网形式,GE的实施具有直接、快速和千兆位的特点,设备便宜;传输距离达100Km,可以满足城域网需要。 GE重新定义MAC层,接入冲突检测引入"载波扩展",但少于512字节帧的载波扩展部份都没有承载用户数据,浪费带宽;以太网平均帧长约200-500字节,GE实际速率能达到390-977Mbps。 原来以太网的不足,如多媒体应用及QoS、拓扑结构不可靠和多链路负载分享、虚拟网等,随着新技术、新标准的出现已得到部分解决。 2. 异步转移模式(ATM) ATM采用53字节固定长度的信元(Cell)作为基本传输数据单元,是一种面向连接的传输技术,数据传送前需先建立虚通道,接下去的数据传送将一直沿着这条虚通道进行。 以信元为传输单元、采用虚通道连接的网络具有良好的流量控制机制和QoS;减少信号传输时延;ATM的工作机制使其在实时应用和服务质量分级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3. POS技术(IP over SDH技术) POS技术将IP包直接封装到SDH帧中,提高了传输效率;采用高速光纤传输,以点对点方式提供从STM1到STM64甚至更高的传输速率。 4. 动态分组传输输技术(DPT) DPT是一种提供SONET/SDH传输的可靠性和恢复功能而无需增加不必要的IP业务开销的光传输技术;采用两条反向循环的光纤环路同时用于传输数据和控制业务,使用空间复用协议(SRP)在分组环上提供分组寻址、分组剥离、带宽控制和信息传输控制等功能;SRP环形结构对端口数需求少。 二、骨干技术性能对比分析 1、GE技术 GE技术核心为简单提高传输带宽和交换容量;主干可靠性由TRUNK技术(Cisco为GEC技术)提供,耗费端口多,切换时间、网络自愈等方面不能用足光纤网络潜力。 其沿用的以太网机制CSMA/CD具有不确定性,媒质接入取决于概率,缺少优先级机制;业务流量等待时间不定,不适于实时多媒体应用。虽然资源预留协议(RSVP)提供了基本的QoS,但公共电信网要求更高级的QoS,关键是目前许多应用对实时业务不敏感;GE能否成为主流技术取决于市场所需的QoS方向。 GE技术的优势是低价的设备、简单的技术路线;和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兼容的接口。 2、ATM技术 ATM协议复杂和信头开销多、设备价高、需局域网仿真才能完成信元和数据包间的转换来支 |
- 超宽带无线技术(09-07)
- 中国联通宽带光缆传输技术(01-06)
- 全面解析MMDS无线微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01-10)
- 超宽带无线电中纳秒级脉冲产生研究(01-10)
- 演进中的VoIP来电ID技术 (01-11)
- 论超宽带技术UWB的基本特点以及其发展(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