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64专利费用分析
H.264是ITU-T的VCEG(视频编码专家组)和ISO/IEC的MPEG(活动图像编码专家组)的联合视频组(JVT:joint video team)开发的一个新的数字视频编码标准,它既是ITU-T的H.264(MPEG-4 Part 10) ,又是ISO/IEC的MPEG-4的第10 部分。
从技术上来说,H.264代表了当前业界最先进的视频压缩技术,能够在较低带宽(2M以内)情况下提供高质量(类似DVD画质)的图像传输。据数据分析,在同等的画质下,H.264比上一代编码标准MPEG2平均节约64%的传输码流,而比MPEG4 ASP要平均节约39%的传输码流。H.264技术还具备容错能力强、网络适应性强等优势,正好适应了目前国内运营商接入网带宽还非常有限的状况。
在专利许可政策上,H.264也吸取了MPEG2及MPEG4 part2的经验和教训,推出了较之前标准更低和操作性更强的许可政策。例如,AVC许可政策每台产品0.20美元的收费,与MPEG-2每个终端收费4-6美元(2002年前)和2.5美元(2002年之后)相比,降价幅度超过一个数量级。而其相比于MPEG4 part2,除了取消了按编解码时间收费(2美分/小时)以外,也降低了对于内容的收费,从而受到了更多机构、企业和运营商的欢迎。 H.264与MPEG4 part2的专利许可政策对比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H.264究竟如何收取专利费呢?它究竟与MPEG4 part2有何不同?在下面的表格中,我们将对于两种视频标准的许可费率进行简单的对比。
专利许可项 H.264许可费用 MPEG4 part2许可费用
机顶盒(编解码器)厂商专利费 0-10万单位/年:无许可费用 解码器 0.25美元/个
编码器每年最高许可费用:100万美元
超过10万单位/年:0.2美元/单位
超过500万单位/年:0.1美元/单位
每年最高许可费用(封顶费用):
2005-2006:350万美元/年
2007-2008:425万美元/年
2009-2010:500万美元/年 编码器 0.25美元/个
编码器每年最高许可费用:100万美元
每年最高许可费用(封顶费用):
200万美元/年
由终端用户支付的费用 按编解码时间收费 无 按编解码时间收费 0.01美元/半小时
按次付费(点播) 12分钟以内的内容:无许可费用 按次付费(点播) 0.04美元/内容
12分钟以上的内容:
终端用户付费的2%或0.02美元/内容/次,取两者中较低者
订购付费(包月) 0-10万用户/年:无许可费用 订购付费(包月) 0.04美元/用户
10万-25万用户/年:2.5万美元
25万-50万用户/年:5万美元
50万-100万用户/年:7.5万美元
超过100万用户/年:10万美元
每年最高许可费用(封顶费用):
2005-2006:350万美元/年
2007-2008:425万美元/年
2009-2010:500万美元/年 每年最高许可费用(封顶费用):
500-1000万美元/年
从上表可以看出:
1)首先,H.264每台解码设备比MPEG4 part2便宜0.05美元,这意味着当一个运营商拥有100万用户时,使用H.264可以为其节省5万美元的投资;
2)对于收费点播节目的专利费H.264至少比MPEG4节省0.02美元/内容。按照每个用户每周点播1部影片计算,H.264每年至少比MPEG4 part2节省104万美元。
3)另外,使用MPEG4 part2同时还要需要按时间交费(2美分/小时),这意味着每个用户如果每天看两个小时的节目,每年需要缴纳约15美元。而H.264则无此方面的专利费。
4)最后,H.264还降低了各项专利费的入门难度。
* H.264编解码器10万以下无费用;而MPEG4为5万以下无费用。
* 10万个包月用户以内无费用;而MPEG4为每个用户0.04美元
* 每年最高许可费用也大大降低
MPEG4 AVC/H.264不仅在技术上更加先进,有效节约了带宽;而且更加优惠的专利许可政策也为运营商节省了支出,成为被业界众多组织和专家看好的视频编解码标准。目前,包括DVD联盟、日本广播电视公司、欧洲DVB Steering Board、美国数字电视在内的众多机构都已经采用或决定采纳H.264标准。在这些行业巨擘的推动下,H.264技术的应用将迅速进入到视频服务、媒体制作发行、固定及移动运营网络、平台开发、设备终端制造、芯片开发等多个领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H.264将会在中国IPTV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 陈如明:HSDPA、WiMAX也需“和平共处”(08-23)
- 陈如明评析中国宽带无线市场(08-23)
- 曹淑敏:WiMAX单独组网成本高风险大(08-23)
- 四种短距离无线监控解决方案的性能对比(09-16)
- HSDPA流量和覆盖研究(09-30)
- 邬贺铨:TD产业的发展是对我国自主创新的一次重要考验(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