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技术文库 > 转型阵痛考验通信产业链

转型阵痛考验通信产业链

时间:01-06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点击:
全球信息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信息需求的日新月异、竞争格局变化的纷繁复杂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无不驱动着通信企业向一个全新的方向转变。2007年将是中国通信产业全面推进转型的重要一年,产业链转型将面临五大阵痛。

  "转型既源自于通信企业寻求业务收入新增点的现实需要,又有着深刻的技术、商业和产业变革的背景。"在日前举办的"2007中国通信市场年会"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罗文向记者表示,全球信息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信息需求的日新月异、竞争格局变化的纷繁复杂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无不驱动着通信企业向一个全新的方向转变。转型已是通信产业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迫在眉睫的战略抉择。
  
  面临五大阵痛
  
  2007年将是中国通信产业全面推进转型的重要一年,产业链转型将面临五大阵痛。
  
  ●来自新技术的冲击
  
  推进通信产业转型,首先要面对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通信业务市场的冲击。罗文指出,以VOIP、WiMAX、3G以及通信网络IP化为代表的新兴通信服务对传统的语音通信服务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比如,国外存在大量不拥有网络的虚拟运营商,中国未来通信服务提供商也有可能不局限于基础电信运营商。在此背景下,通信产业链各主体企业都需要在新市场环境下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
  
  ●面临新型的通信关系
  
  通信产业链转型将面临新型的通信产业链关系。罗文举例说,中国电信提出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战略,实际上反映了整个中国电信业的转型和产业链重新定位的要求。要实现这种变化,就要求电信运营商除提供信息通道外,还要在电信产业链上不断地向相关的细分产业环节迈进,如向各类电信增值应用业务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成功的是那些更能吸引电信增值服务合作伙伴不断推出创新应用的电信企业,而且是有能力融合产、学、研、用等诸多环节的电信企业主体。
  
  ●向全业务运营方向转型
  
  推进通信产业转型需要中国电信业向全业务运营方向转型。罗文认为,传统的中国电信业是比较典型的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未来3G牌照的发放,在固网运营商拥有了移动牌照后,发展综合业务已成为电信运营商的必然选择,从而使目前中国电信业形成了一些从分业经营向全业务经营格局过渡的迹象。在未来全业务运作的情况下,各大电信运营商将会衍生出众多的融合业务,从而形成各电信运营商在通信服务产品方面的多样化和差异化。
  
  ●技术含量要求提高
  
  通信产业链转型要求中国通信业向技术含量更高的方向过渡。在中国电信提出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战略目标时,中国网通也提出了向"宽带通信和多媒体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战略目标。尽管两者的称谓不同、发展方向也有所差异,但主导思路趋于一致,都是基于网络信息平台,向各类用户提供整合的综合信息服务,特别是从向用户提供产品组合服务向专家型服务方向转型。同样,目前中国的两大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也在积极开发各类综合信息集成服务工程。种种变化都反映出未来中国通信业向创新服务、创新应用方向发展的大趋势。
  
  ●必须走国际化道路
  
  中国电信企业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发展,是通信产业实现转型的关键。电信业具有高投入、低边际成本的特点,用户的平均成本具有随用户规模的扩大而递减的规模经济特性。因此,排名靠前的电信企业如BT、NTT等公司,都是跨国经营电信业务的巨头。罗文强调,在中国电信业趋于成熟的背景下,中国电信企业走国际化的道路将是必然的选择。据悉,目前,中国的各大电信企业在国际化方面均做出了程度不同的探索,但总体来说仍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因此,信息产业部也提出了电信企业与先行一步的通信设备厂商一起"联合走出去"的号召。
  
  正视难点和机遇
  
  "2007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关键一年,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厂商、增值服务商等通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要打造通信产业发展的新局面,都应该重视新形势下的发展难点和机遇。"罗文还表示,2006年,中国通信市场仍保持了继续发展的态势。但面对目前数据业务的大发展,基础语音业务却出现了增长放缓的局面,电信运营商、增值服务商、通信设备厂商等都在进行重新定位和业务转型已是不争的事实。
  
  据记者了解,目前全球的通信产业都在积极转型,在这个战场上,通信设备商们中间就不乏北电、思科、Avaya、西门子的身影,甚至还包括微软这样的软件巨头。2006年,我国各电信企业的战略转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随着业内产值的攀升、竞争格局的改变、移动通信的普及、"村村通工程"的推进以及消费者对通信业务认知的深入,和谐与变革发展将始终贯穿在通信产业前进的过程之中。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