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模拟电路设计 > RS-232至RS-485RS-422接口的智能转换器

RS-232至RS-485RS-422接口的智能转换器

时间:01-24 来源: 点击:

3 硬件设计

 由于本转换器供电来自RS-232信号线,其输入功率受到限制,因而在本设计中将尽可能地采用+3V供电的低功耗器件,保证总电流小于54.4mA。主要包括4个部分:DC-DC转换器、RS-232接口、RS-485RS-422接口和微处理器。分别介绍如下:

3.1 DC-DC转换器

显然,还没有一个DC-DC转换器能够直接实现-12V输入,+3V输出的IC。但是,如果我们利用现有的IC,稍作改动,即可实现该功能。图2所示的DC-DC转换电路,就是利用MAX761实现的-12V输入,+3V输出、效率高于85%的升压DC-DC转换器。该转换器实际输入电压范围为-2.5~-13.5V,静态工作电流仅I1=120μA,具有输出电流大于54.5mA的能力(如果前端输入功率未受到限制,则输出电流可达300mA以上)。由于MAX761采用高效率的PFM控制方式,而且在本电路中,开关损耗较小因为开关电流小于负载电流 所以能够达到比MAX761典型应用更高的效率MAX761典型应用效率为86%。输出电压由下列方程确定:

选取R2=100KΩ,根据所需要的输出电压,计算R1。

3.2 RS-232接口

  本转换器只需要一片单发/单收RS-232接口就可以满足要求,但必须要求+3V单电源工作、工作电流尽可能地小的接口电路。MAX3221/NAX3221E(带±15kVESD保护)刚好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具有1TX/1RX,其工作电压+3~+5.5V,仅1μA的静态电流,负载电流小于I2=2mA。

3.3 RS-485RS-422接口

  为兼顾RS-485RS-422接口中半双工和全双工的要求,本转换器采用MAX3491作为RS-485RS-422接口电路,其主要指标为:+3~+3.6V单电源工作、工作电流1mA驱动60Ω负载时(半双工时,两个120Ω终端匹配电阻的并联值),峰值电流可达I3=3V/60Ω=50mA。半双工和全双工工作方式是通过跳线器来设置的,见图3。


3.4 微处理器
  在本转换器中,微处理器所要完成的任务很简单,仅需要几根I/O线即可实现参数的设置和发送使能的自动控制。实际选择中,采用Microchip公司的PIC12C508A,其主要指标为:工作电流<1.0mA工作电压3V,频率4MHz)6条I/O线,512kByte的ROM。其中,GP0、GP1、GP4和GP5四个引脚设定对应于16种常用波特率(300、600、1200至38.4Kbps等8种,以及900、1800至115.4Kbps等8种)的延时时间;GP3对应于10位或11位串行数据格式;GP2为TXD输入,用来检测UART何时发送和停止数据;GP1为复用输出引脚,用来控制MAX3491的发送使能控制端;GP0也为复用输出引脚,用来控制MAX3491的接收使能。详见图3。

  本转换器的最大电流总和<+++=0.12+2.0+50.0+1.0=53.12mA,小于DC-DC转换器的最小输出电流54.4mA,因而通过RS-232信号线为本电路供电是完全可行的。实际上,由于输入电源端的储能电容E1和TXD(为负电平时)能够为电路补充一定的功率,所以设计上留有较大的电源功率裕量。

4 软件设计

 本转换器的软件设计较为简单,微处理器复位后,将所有的I/O口设为输入,并读入所有的I/O状态,保存到寄存器;将GP2和GP3改设为输出状态,并输出低电平,使RS-485RS-422接口处于禁止发送、允许接收的状态。CPU根据GPI0的初始状态,确定出用户设定的通讯波特率和串行数据格式,从而预置内部的延时设定。CPU检测到UART开始通讯后,打开发送使能,经内部预置延时后,开始在一个位宽时间内检测是否有下一个起始位到来,如检测到,则重新延时等待;否则,关闭发送使能,结束当前通讯,重新检测UART的起始位。对于半双工通讯方式,允许发送使能前应该关闭接收使能,而在发送使能关闭后才打开接收使能。对于全双工通讯方式,其接收使能可以不受此信号控制,而可以直接通过跳线接地,始终允许接收。

 总之,在本RS-232到RS-485RS-422接口的智能转换器设计中,除了本身这个产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外,文中所涉及的RS-232信号线供电方案,由于其高效率、大电流输出能力,在许多基于RS-232接口的应用中都能够很好地满足应用;另外,这种智能控制RS-485RS-422接口的收发使能的思想,在扩展基于RS-485RS-422接口的网络分支及延伸通讯距离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