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与电源管理
要求电池有相同的化学、制造商、出厂时间、甚至是生产批号。甚至某些电池化学还是必须监测所有的电池。
单位电池、电池和电池组
电池的化学反应会产生一个固有电压,这个电压是电池化学反应的一项性质,它与电池的结构或是体积大小无关。如果一个组件能产生这样的一个固有电压,就称为是一个「单位电池」(cell)。一个「电池」(battery)可能包含很多个单位电池,可以串联、并联或是混联在一起,并且全部安置在同一个case中。在一个「电池外壳」(enclosure)中放入多个单位电池或是电池,而且这些单位电池或电池都有自己的case,则这个电池外壳就称为「电池组」(pack)。
应用系统也可使用多个电池组,这或许是因为它所须的电力超出了一个电池组的供电能力,或许是为了让一个电池组供电,其它的电池组则进行充电或维护。这类应用系统可能对电池管理电路有些其它的要求,以便在充电周期的不同时间点上,或是在不同的安装与拆卸条件下,都能依序对各个电池组进行充电。
电池结构的专门术语
单位电池中有两个反应表面,它们的化学成份并不相同,并且由一些不起化学反应也不导电的分隔层将它们固定隔开,在反应表面之间则会填满一种电化学反应良好的材料,称为电解质;在大多数商用电池中,电解质是一种液体或是胶质,但是在一些比较少见的电池中,可能是气体或是固体。在反应表面上有一些电路接点(tabs),其中高电位材料上的接点称为正接点,低电位的材料为负接点。在电池case内部还有两块特别区域,彼此互不导电,主要是做为电池的正极与负极;其中正极会经由一条线路连接到单位电池内的正接点,负极则会连接到负接点。
由于绝大多数的电池都是圆柱形状,因此厂商会在负极材料上面覆盖一层的分隔层,然后再盖上一层的阳极材料,最后再把它们卷起来,装入圆柱状的电池内。另一方面,如果可以折叠这些分层覆盖的材料,就可以做出更节省空间的方型电池。铅酸电池就采用了方型的外壳,电池内部会加入电解液,然后将正极电板与负极电板一片片的轮流固定,并且浸泡在这些电解液中。
在所有的商用电池中,厂商都会在单位电池内做一个释出压力的安全结构,以便在过度充电情形极为严重时,用一种受控制的方式将气体排出。某些电池还会包含保险丝组件以及超温保护组件,这在锂离子电池中最常见。
选择充电电池的化学机制
要针对特定的应用来选择电池化学,就必须让电池化学与应用系统的特性能够相互配合;在今天的商业应用中,常用的电池化学有五种。
表1:五种主要的电池化学
1. 镍镉电池(NiCd)
2. 镍氢电池(NiMH)
3. 锂离子电池(Li-ion)
4. 碱性充电电池
5. 封闭式铅酸电池
传统上,消费性家电产品的充电电池大都是镍镉电池,因为镍镉电池是一种成熟的产品,并且我们了解镍镉电池的化学反应。但在另一方面,镉金属的管理却越来越严格,某些地区还要求对它做强制回收,再加上镍镉电池是一种成熟的产品,因此在容量和寿命周期上也没有太大的改良空间。
相较于镍镉电池,无论在单位重量或是单位体积的电能储存密度上,镍氢电池都提供了相当的改进;锂离子电池的表现则又进了一步,因为它的电能储存密度要比镍镉电池高出一倍以上。虽然镍氢或锂离子化学机制有其优点,但缺点则是电路相当脆弱,其中又以锂离子机制特别明显,它不但会因为电池管理不良而损坏,而且电解质还可能着火,因此电池管理就相当的重要。厂商通常会在锂离子电池组的内部装上一些故障保护机制,以便在电压/电流过大或是温度过高的时候,将电池与负载以及/或是充电器之间的电路切断;此外,厂商多半还会在电池组的内部装上另一组特殊电路,提供可重设的保护功能。但是,镍氢或是锂离子电池的电流供应能力还是比不上镍镉电池,对于耗电量较大、却又无法使用外部电源的绝大多数产品,镍镉电池仍然是较佳的选择。
碱性充电电池的形状与一次电池相同,主要目的也是用来取代这些可拋弃的电池;虽然售价约是一次碱性电池的两倍,但是就电池的使用寿命而言,整体成本却比后者低了许多。对于低电流应用需求来说,它们不但是最便宜的充电化学机制,而且也拥有最小的自放电率。碱性充电电池的缺点在于周期寿命最短,若在每一次的充放电周期中,将电池完全充满,那么这类电池大约可使用25次。
汽车上的电池大都是铅酸电池,不但可供应很大的电流,而且是成本最低的电池反应化学机制。铅酸电池能够承受长时间的维护性充电电流,因此常常可在传统的「浮动式」(floating)电源设备中发现它的踪迹,例如不断电系统或是紧
- 单片式电池充电器简化太阳能供电设计(08-20)
- 能量收集器于所在环境产生电能,无线传感器无需使用电池(08-23)
- 嵌入式软件电源能耗优化的解决方案(10-21)
- 利用LTC6801进行电池管理系统 (BMS) 的故障监视(10-19)
- 电动 / 混合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可靠性(11-09)
- VRLA 蓄电池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