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场电磁兼容性理论剖析单片机系统设计解析方案
实际上,如果取L=30mh,R=5Ω,C=0.47μF,可计算出f0=0.95kHz,5.0kHz脉冲群幅值减为3.73%,2.5kHz脉冲群幅值衰减为16.78%。这时,电源滤波器确实提高了系统的EMC性能。图2实线是相庆的幅频特性。
3 误区之三:光偶器件隔离干扰很彻底
光偶器件是最常用的隔离干扰器件。例如现场的开关量引到测控装置后都要加光隔,以切断来自现场的传导干扰;RS485通讯口经光隔再与外部通讯线连接,防止来自外部通讯线的传导干扰。
有不少人认为:光偶器件隔离干扰很彻底,用了光偶隔离干扰就过不去了。其实,光电隔离并非万全之策。
首先,光偶器件本身只能隔离传导干扰,它隔离不断幅射、感应干扰。幅射来自空间,感应来自相邻的导体。最常见的败笔是:设计PCB时将光偶器件的输入和输出电路布在了一起,这时干扰从光偶器件是过不去了,但却很容易输入电路感应到输出电路。
其次,光偶器件隔离传导干扰的能力也只有1kV左右,1kV以上的干扰或浪涌一般是力所不的及的。比如EMC的快速脉冲群测试,施加的干扰信号幅值是2kV、4kV、8kV,光偶器件是无法隔离的。
4 误区之四:PCB布线要横平竖直
提起PCB布线,许多工程技术人员都知道一个传统的经验:正面横向走线、反面纵向走线,横平竖直,既美观又短捷;还有个传统经验是:只要空间允许,走线越粗越好。可以明确地说,这些经验在注重EMC的今天已经过时。
要使单片机系统有良好的EMC性能,PCB设计十分关键。一个具有良好的EMC性能的PCB,必须按高频电路来设计——这是反传统的。单片机系统按高频电路来设计PCB的理由在于:尽管单片机系统大部分电路的工作频率并不高,但是EMI的频率是高的,EMC测试的模拟干扰频率也是高的[5]。要有效抑制 EMI,顺利通过EMC测试,PCB的设计必须考虑高频电路的特点。PCB按高频电路设计的要点是:
(1)要有良好的地线层。良好的地线层处处等电位,不会产生共模电阻偶合,也不会经地线形成环流产生天线效应;良好的地线层能使EMI以最短的路径进入地线而消失。建立良好的地线层最好的方法是采用多层板,一层专门用作线地层;如果只能用双面板,应当尽量从正面走线,反面用作地线层,不得已才从反面过线。
(2)保持足够的距离。对于可能出现有害耦合或幅射的两根线或两组或要保持足够的距离,如滤波器的输入与输出、光偶的输入与输出、交流电源线与弱信号线等。
(3)长线加低通滤波器。走线尽量短捷,不得已走的长线应当在合理的位置插入C、RC或LC低通滤波器。
(4)除了地线,能用细线的不要用粗线。因为PCB上的每一根走线既是有用信号的载体,又是接收幅射干扰的干线,走线越长、越粗,天线效应越强。
5 误区之五:IC芯片的封装形式不影响性能
众所周知,IC芯片的封装贴片式和双列直插式之分。一般认为:贴片式和双列直插式的区别主要是体积不同和焊接方法不同,对系统性能影响不大。其实不然。
前面说到,PCB上每一根走线都存在天线效应。现在要说,PCB上的每一个元件也存在天线效应,元件的导电部分越大,天线效应越强。所以,同一型号芯片,封装尺寸小的比封装尺寸大的天线效应弱。这就解释了许多工程师已经注意到的一个现象:同一装置,采用贴片元件比采用双列直插元件更易通过EMC测试。
此外,天线效应还跟每个芯片的工作电流环路有关。要削弱天线效应,除了减小封装尺寸,还应尽量减小工作电流环路尺寸、降低工作频率和di/dt。留意最新型号的IC芯片(尤其是单片)的管脚布局会发现:它们大多抛弃了传统方式——左下角为GND右上角为 VCC,而将VCC和GND安排在相邻位置,就是为了减小工作电流环路尺寸。
实际上,不仅是IC芯片,电阻、电容封装也与EMC有关。用0805封装比1206封装有更好的EMC性能,用0603封装又比0805封装有更好的EMC性能。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是0603封装。
设计 解析 方案 系统 单片机 电磁兼容 理论 剖析 现场 相关文章:
- 基于FPGA的DSP设计方法(08-26)
- 电力电子装置控制系统的DSP设计方案(04-08)
- 基于DSP Builder的VGA接口设计(04-10)
- 基于DSP和USB的高速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05-01)
- 数字信号处理(DSP)应用系统中的低功耗设计(05-02)
- 基于DSP的嵌入式显微图像处理系统的设计(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