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etLinx的网络架构及应用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信息交换的领域正迅速覆盖工厂的现场设备、控制、管理的各个层次,覆盖从工段、车间、工厂、企业到整个世界的市场,从而逐步形成了以网络集成自动化系统为基础的企业信息系统。而现在多数工厂里不同厂家的产品、数种网络并存,难以将这么多的设备、网络、协议整合运行,这就严重地降低了生产效率,增加了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面对企业从底层到顶层全方位自动化的要求,在自动化领域世界领先的罗克韦尔自动化推出了一种无缝集成的开放式结构——NetLinx作为解决方案。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工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充分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管理方式,可以增强生产运行的高效性,满足市场需求,保持竞争的领先地位,并获得最大利润。湖南长丰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丰)是全国最大的轻型越野汽车生产厂家,生产的猎豹汽车占据当前全国越野车43%以上的市场份额。但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生产和物流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阻碍公司发展的瓶颈。我们采用成熟的NetLinx开放式现场总线网络在工业设备和高层设备之间提供连接,将底层的现场设备的控制和信息采集、中间层的协调控制和数据交换、数据的处理与通信以及上层监控与管理整个结合起来,并且作为子网接入其它类型的系统中。实现生产一线的控制系统与ERP系统中管理者决策信息交互,这将大大提高企业系统化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NetLinx的体系结构
NetLinx是罗克韦尔自动化利用开放式网络技术制定的从顶层到车间层的无缝集成策略,其主要思想是将网络系统与设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以监控生产,将信息流扩展至整个生产过程,以及利用企业的其他信息,将工厂各个车间连接成网络,实现过程控制数据与信息方便可靠地在PLC(可编程控制器)、HMI(人机界面)、变频器、F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DCS(分布式控制系统)之间进行交换传递,从而建成一个透明的、开放式结构体系的自动化系统。
NetLinx基于三级网络层:信息层、控制层以及设备层。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各层网络的功能非常明晰。
(1)信息层。这一层采用符合标准TCP/IP协议的以太网结构,它提供上层计算机系统通过以太网访问车间级的数据,主要为全厂范围控制系统的数据采集、监控、计算管理、统计、设备维护管理、生产流程以及物流跟踪服务,同时可以使计算机访问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开放性数据库。系统管理员可在这层网络上对系统进行监控,对控制器中的程序进行修改,使计算机系统存取生产现场的数据达到实时监控的目标,并对PLC提供支持。由于采用了TCP/IP协议,可以方便地将工业控制网络接入企业局域网(Intranet),实现控制系统和ERP系统的集成。
(2)控制层。它在各个PLC之间及其与各种智能化控制设备之间进行控制数据的交换、控制的协调、网上编程和程序维护、远程设备的组态,编程和故障处理,也可以连接各种人机界面产品进行监控。这一层上的网络称作控制网,采用CIP(ControlandInformationProtocol)协议和生产者/客户(Producer/Consumer)模式,这种模式允许网络上的所有节点同时从单个的数据源存取相同的数据,并共享数据和信息。控制网主要完成智能化的高速实时控制和I/O数据网络以及准确的数据传输功能,它满足连接PLC处理器、HMI以及其它智能化设备所需的实时、高信息吞吐量应用的要求。
(3)设备层。在设备层上采用的设备网,主要把底层的工业设备直接连接到车间控制器上,并对其进行配置和监视。这种连接无需通过I/O模块,即可用方便而快速的实现与工业现场的大量设备的高速数据的采集,极大地减少了接线。设备网是一种柔性地、开放性的网络,可与世界上150家以上的厂商提供的产品兼容。
NetLinx与其它工业控制网络相比,具有突出的优点。它采用由Net(网络)和Linx(开放式接口)组成的结构,能更有效地实现系统组态、数据采集和控制。其中Net是基于生产者/消费者的通信模型,定义了一系列超级服务协议;它支持多播式、事件触发、周期性触发等发送机制;它完全独立于网络介质,可在不同网络介质中组态。控制层/设备层利用现场总线技术把现场设备的信息作为整个企业信息网的基础,提高了控制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运行可靠性,方便了用户对系统的组态、管理和维护。这种开放的现场总线网络,集成了多种网络服务,采用通用的网络协议和开放的软件接口,保证了无缝的信息和控制数据流传输。
图1NetLinx的体系结构
- 石化工业控制网络安全分析与防护(12-21)
- Windows CE 进程、线程和内存管理(11-09)
- RedHatLinux新手入门教程(5)(11-12)
- uClinux介绍(11-09)
- openwebmailV1.60安装教学(11-12)
- Linux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选型探讨(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