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环境下关于移动性的研究
1 概述
支持移动性对于嵌入式网络环境下的小型设备来说是很关键的课题。近年来,有很多关于移动性方面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嵌入式技术和无线网络的发展,给移动性带来更多的应用。移动性包括四种模式:终端移动性、会话移动性、个人移动性和服务移动性。
终端移动性是指当一台具有网络功能,在路由器、网桥等标准设备构成的网络中作为一台主机的嵌入式小型设备,在IP子网中移动时,仍然希望能够接收到发送给自己的请求和维持原有的会话。
会话移动性是指用户更换终端仍然能够维持一种媒体会话。例如:用户可能希望在进入办公室之后将移动手机正在进行的会话转移到PC机上;或者将一部分会话转移到像放映机或话筒等视频和音频的专有设备上。
个人移动性是指终端用户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终端发起和接收已签署的电话通信业务,以及当终端用户移动时也能被网络识别。一个用户可以通过使用同一个逻辑地址定位在各种不同的终端上。例如寻找用户Tom,可同时呼叫Tom传统的PSTN电话、PC机和无线设备。
服务移动性是指允许用户在移动或改变设备和网络服务提供商时仍然能够获得服务。例如在VOIP环境中,用户可能需要获得像地址簿、呼叫日志、好友列表、快速呼叫列表等简单服务。 移动性不仅在于移动的多样性,而且要求移动的快速性。对于很多要求实时传输的应用,如VOIP,移动过程中快速切换、低响应时间以及高带宽利用率等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移动性在嵌入式环境下的应用和实现。目前在IP网络中常用的两种解决移动性的方案是Mobile IP(在IP层增加移动性)和Mobile SIP(在应用层增加移动性)。Mobile IP是IETF标准化组织(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为了达到透明移动性而提出的标准,主要为了达到当移动主机在IP子网之间移动时隐藏IP地址改变的目的。当支持Mobile IP的主机移动到外地子网后仍然保持原有的家乡地址,利用家乡代理建立一条从家乡子网到移动主机的路由问题,这样保持了传输层连接的完整性。然而,Mobile IP的这种机制带来了“三边路由”的问题,发往移动主机的报文需要通过家乡代理转发,同时,移动主机发出的报文可以直接到达目的地。为了减少“三边路由”带来的响应延时,Mobile IP标准扩展了路由优化协议,通过发送更新绑定来告诉发送方移动主机真正的地址。但这种方法存在一些限制,在后面的内容中将具体分析。
SIP(会话初始协议)也是IETF标准化组织提出的一套信令协议。它是应用层的信令控制协议,被用来在通信设备、媒体网关、媒体服务器之间建立不同种类的对话,可以初始、管理和终止分组网络中的不同种类的会话。这些会话可以是多方会话,也可以是承载多种媒体的会话(特别是音频和视频等)。
2 Mobile IP
2.1实验基础
实验的软件基础是lwip协议栈。lwip是一个轻量级的TCP/IP协议栈(Lightweight TCP/IP Stack),最初是瑞士计算机科学学院Adam Dunkels编写的一个应用于无操作系统的嵌入式系统中的TCP/IP协议栈。
实验的硬件基础是一个基于三星S3C4510芯片的单板系统,配备了512 KB的闪存作为程序存储器,4 MB的DRAM用来存放数据。S3C4510芯片内部集成了以太网络接口的MAC功能,外接了1片DM9131作为PHY控制芯片。
2.2实现示例
Mobile IP协议通过在移动主机和家乡代理间的隧道机制提供了一个对其他主机透明的路由机制,使移动主机和其他主机通信时,其他主机感觉不到移动主机的位置变化。图1是Mobile IP的一个示例。假设客户机CH与移动主机MH正在相互发送报文,而且移动主机能够通过DHCP获得IP地址和解析收到的报文。当MH在自己的家乡网络时,CH和MH通过家乡代理HA发送报文;当MH移动到外部网络192.168.143.208时,将寻找外部代理(FA),通过DHCP获得新的地址19216814366,同时将FA的地址通过向HA注册的方式通知HA,当HA收到MH的注册报文后,在MH和HA之间将建立隧道,所有CH发向原MH位置的报文将被HA封装发往FA,进而解封发给MH的新地址。图1中,实线表示CH发往MH新地址的路由,虚线表示MH发向CH的路由。
2.3实验分析
Mobile IP的隧道机制虽然实现了透明移动性的功能,但仍然有以下弊端:
① 从图1中可以看出,通过HA转发的报文增加了报文的传输延时。计算延时的公式为Δt=tCH-HA+tencapsulation+tHA-FA+tdecapsulation-tCH-FA有研究\[1\]表明,假定在校园距离范围内的网络,使用Mobile IP可能增加45%的响应延时。这个延时值的计算根据Mobile IP的实现不同,HA和FA的性能以及不同的网络环境和实体间的不同距离值会有所不同。但在实时传
- 详解ARM Cortex-A32处理器 打造超高能效嵌入式环境(09-12)
- 和弦芯片C520的结构与典型应用方案(04-17)
- 地址重映射在ARM系统中的实现(04-12)
- 基于uCLinux和ARM7的网络通信设计(04-12)
- 嵌入式系统flash接口电路的实现(03-30)
- 嵌入式uClinux下的CAN总线设备驱动程序设计(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