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嵌入式设计 > 基于LabVIEW的电动汽车电池监测预警系统

基于LabVIEW的电动汽车电池监测预警系统

时间:10-15 来源:互联网 点击:

摘要 车载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如何有效的管理和利用蓄电池的能量,增加电池的使用寿命成为关键问题。文中介绍了一种基于STC89C52的蓄电池信息采集硬件平台,通过对A/D转换、串口通信、温度传感器控制等部分的完善,开发了完整的硬件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对单体电池电压、电流、温度等基本信息的采集功能,运用LabVIEW搭建上位机数据处理平台,对适用于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实现了电池基本信息测量、电量估计、故障报警等功能,以及对电池组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该系统工作中运行稳定,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能源枯竭和环境破坏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电动汽车的节能和环保性,电动汽车的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车载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位,而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利用蓄电池的能量,增加电池的使用寿命。电池管理系统能够估计出剩余电量SOC,确保SOC在合理的工作范围,又可以对故障电池进行早期预测,避免由于单体电池的破坏不能及时发现而降低整组电池的使用寿命。因此,电池能量管理系统(BMS)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宋雪桦等设计了适用混合电动汽车上动态均衡式的电池管理系统(BMS),优化了SOC估算,满足了系统估算5%以内的误差要求,实验最终结果误差为3.3%;王波等基于LTC 6803电池管理系统的电压采集滤波、温度采集扩展、电压均衡、SPI通讯等外围电路的设计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外围器件的使用;张华辉等基于DSP的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实现单体电池电压、总电压、电流、温度的检测,具有SOC估算、通讯、计算机监测等功能。

本文运用基于STC89C52的蓄电池信息采集硬件平台,实现对单体电池电压、电流、温度等基本信息的采集功能,在LabVIEW中搭建上位机数据处理平台,对适用于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实时监测预警系统进行研究,实现了电池基本信息测量(电压、电流、温度)、电量估计、故障报警等功能。

1 研究方法

电池监测预警系统需具备监测电池工作状态的功能,包括电池的电压、电流和温度,并在其超出工作范围时进行报警,最大限度发挥电池的功效。

1.1 系统方案选择

监控平台是基于电池管理系统设计,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部分是基于STC89C52蓄电池的信息采集硬件平台,对单体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基本信息进行采集。软件部分是运用LabVIEW实现电池基本信息测量、电量估计、故障报警等功能。

目前,市面上成型的电池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集中型、分散型和集成型3种。该研究采用以STC89C52单片机为处理芯片的下位机,对单体锂离子电池的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和上传,而在上位机基于LabVIEW搭建监测预警平台,进行实时数据的显示和报警。

1.2 电池的状态监测

电池监测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时监测锂离子电池的运行状况,并将其反馈到上位机进行显示和处理。该研究以单体磷酸铁锂电池为例进行运行测试。

电压的监测:单体磷酸铁锂电池的正常工作电压范围是2~3.7 V,若不在这一区间,系统将自动报警。

电流的监测:放电电流的大小对于电动汽车的安全工作至关重要,若超过正常工作范围,将可能引起电池组起火甚至爆炸。

温度的监测:单体磷酸铁锂电池的正常工作温度是-20~50℃,若超出范围,平台将自动指示报警。

1.3 串行口通信设置

下位机与PC机的通信方式通常有并行和串行两种方式。在现代单片机测控系统的设计实现中,信息的交互通常采用串行通信方式。其中,串行通信又包含异步串行通信和同步串行通信两种方式。异步串行通信方式中,通信的发送与接收设备使用各自时钟控制数据的发送和接收过程,因为这种方式不要求收发双方时钟的严格一致,实现起来相对简单,设备开销较小。因此,本研究使用的通信方式为异步串行通信方式。

目前,最常用的串行接口标准是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所制定的异步串行通信标准RS-232,它可以实现单片机与PC机的数据通信,其通信原理电路图如图1所示。

由于单片机使用TTL电平,而RS-232使用的是RS-232电平,为保证通信稳定性,该论文使用电平转换芯片MAX232,同时集成RS-232电平和TTL电平之间的互转。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

2 电池监测预警系统的硬件实现

2.1 电池监测预警系统的硬件结构

硬件部分使用STC89C52蓄电池信息采集硬件平台,实现对单体电池电压、电流、温度等基本信息的采集功能。单体磷酸铁锂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采集的硬件部分结构如图3所示。

2.2 A/D工作原理

在A/D转换芯片中,采集到的模拟信号在时间上是连续的,而发送给单片机的数字信号是离散的。因此,A/D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