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制定一个移动通信标准?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来谈谈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移动通信标准?
一定是出现了现有标准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总体上看,一个标准的诞生,从整个流程来看应该会大致分成四个阶段:
1、 问题发现和抽象阶段;
2、 定义系统关键性能指标 –KPI
3、 制定并发布标准;
4、 标准完善与演进阶段。
一、问题的发现与抽象
因此,制定一个标准第一步就是找到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是现有标准很难解决的。
以制定5G标准为例:上一代,也就是4G的LTE-Advanced系统可以很好的提供单小区(峰值速率)大约1Gbps的移动宽带接入服务,用户在网络质量好的情况下可以享受到大于1Mbps的用户体验速率,目前的视频、微信等各种APP都能正常的运行。那么,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不是的,还有至少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1. 面对类似VR、AR这类新的业务模式,用户需要更高的体验速率。在ITU M.2083 (IMT.Vision)中,提出了5G系统需要提供高达100Mbps的用户体验速率,这个以目前LTE-A的设计能力上限(32载波聚合+ MIMO + 256QAM)很难实现。
2. 针对物联网(IoT)的优化。IoT[业务的应用场景很多,热门的包括智能穿戴设备、智慧城市、车联网和工业控制等。在5G的应用场景讨论时,这些应用场景被分为两类:海量物联网(mMTC)和低时延高可靠(URLLC)。
a. mMTC包括智能穿戴设备、智慧城市等场景,目标是提供极大的系统容量,为百万计的低功耗IoT终端提供服务。目前大红大紫的NB-IoT就是针对这种场景设计的,未来NB-IoT在5G的演进版本将会满足这个场景对应的百万终端连接能力、低功耗、大覆盖等设计指标。
URLLC(也称为关键业务控制- Mission Critical)包括车联网、工业控制、无人机控制等场景,目标是在保证超低时延的同时提供超高的传输可靠性。在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中高可靠传输通常是牺牲时延通过多次重传(HARQ/ARQ)达到的,而低时延传输通常又是放松可靠性要求满足的,可以说二者是矛盾的一对设计指标。在工业控制场景中控制信号要求1ms的传输时延内达到10^-5的错误率。这个指标非常苛刻,即便采用了rel-14/15优化后的LTE帧结构(shorten TTI)也很难达到。同时,URLLC还定义了新的系统设计指标 – 可用性(availability),即终端在绝大多数时间(如95%)都可以享受服务,同时中断服务的时间上限应小于某个门限(如10ms)。
这是IMT-2020PG的例子
在问题发现和抽象阶段,来自世界各地的5G工作组和论坛起到了巨大作用。这其中包括IMT-2020推进组(中国)、未来移动通信论坛(中国)、5GPPP(欧洲)、5G Forum(韩国)、5GMF(日本)、5G Americas(美国)和运营商论坛 –NGMN。各个工作组、论坛分别搜集、整理来自本国或本地区的需求,并抽象成对应的场景。这些场景大部分都以白皮书的形式发布,作为5G系统设计的重要参考。
为了制定全球统一的5G标准,这些场景需要有一个国际性的权威组织统一整理后,制定一个正式的5G需求并发布。这个5G通信标准认定、发布的唯一机构就是ITU(国际电联)。ITU是通信界的联合国,是由各国政府组成的。在中国,ITU代表团是由多个政府部门组成的,其中移动通信的代表是由工信部选定并领导的。需要注意的是:ITU只负责发布5G标准的场景和设计目标并最后评估、认定5G标准;ITU并不具体制定5G标准,这些具体技术工作是由3GPP、IEEE等行业标准化组织完成等。ITU在收到以上各个组织的输入后,经过会议讨论,发布了5G的场景和需求报告 –ITU Recommendation M.2083 –IMT.Vision,用以指导5G标准的制定。
下图就是ITU整理出的三大5G应用场景和对应的应用实例。三个应用场景分别是:增强移动宽带(eMBB)、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RLLC)和海量物联网(mMTC)。图中的应用实例分别对应不同的场景,有些的还会兼具不同场景的特点。例如增强现实(AR)业务,既要求eMBB的大数据量,还要求URLLC的较低传输时延。而智能家居中既有遥控器、传感器这种低功耗(mMTC)设备,又包括视频共享这种典型的eMBB大数据量业务。
二、定义系统关键性能指标 –KPI
归纳定义好通信场景后,就进入了系统设计阶段。第一步,我们需要针对每个场景抽象出通信系统需要具备的能力,也就是关键性能指标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对于通信系统而言:应用场景是面向最终用户的,而系统设计则是工程师的工作。KPI连接了用户和设计系统的工程师,就像是婴儿的脐带:源源不
-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及无线传输关键技术(06-19)
- 蜂窝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对人体影响的探讨(04-10)
-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天线技术(08-05)
- 4G移动通信系统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12-24)
- WCDMA与cdma2000相邻频段共存性研究(05-14)
- 面向M2M的移动通信系统优化技术研究(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