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低功耗(BLE)协议已毫无疑问首选
在多个从设备需要与一个主设备进行对话的无线通信应用中,蓝牙低功耗(BLE)协议已毫无疑问成为它们的理想选择。与其它通信协议相比,BLE具备以下优势:
1.BLE拥有极高的行业普及率,具备多厂商互操作性。据蓝牙技术联盟预测,到2018年,90%的智能手机将支持BLE。此外,BLE 在 PC、智能电视等其它主机设备中也拥有很高的普及率。
2.公布的通信距离长达100m。
3.超低的峰值、平均和空闲功耗让大多数使用纽扣电池的BLE从设备能够运行数年。
4.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Mbps。
这些优势让BLE成为物联网设备、可穿戴设备、无线PC外设和遥控器等设备的最佳选择。事实上,BLE的诞生激发了全球各地的创新者打造更多前所未有的应用。
简而言之,大多数BLE从设备能够有效捕获某种输入,然后使用BLE将信息发送至客户端(即PC或智能手机)。因此,BlE从设备的主要功能包括 :
1.捕获输入
2.处理输入
3.使用BlE协议将处理后的输入通过无线方式发送至客户端。
按照捕获输入这项功能俩看,BLE设备可以划分为两个类型。
类型1:使用传感器捕获输入的设备(即传感器输入设备,SID)。
类型2:捕获人类用户的输入的设备(即人工输入设备,HID)。
以一个心率监测仪为例。该设备使用 传感器捕获人的心率。设备处理信息后,会将其发送至客户端(PC或手机),其中用户只需戴上该设备,不需要手动输入任何信息。
再以一个使用BLE与PC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鼠标为例,其中输入由用户手动提供(采用点击和滚动的形式)
那么,这里面临的问题就是:这种区别是如何影响设备设计的呢?
人工输入BLE设备面临的挑战
为了捕获人类用户的输入,我们可以使用按键、滑块和/或滚轮。这种输入既可以是机械输入,也可以采用电容传感技术。如果是前者,我们可以使用传感器检测用户与机械组件的交互,或将机械组件直接连接到控制器。输入被捕获后将由MCU进行处理,然后通过BLE 协议栈传送到客户端。
市场上有无数设备将BLE协议栈与微控制器(MCU)集成在一起,从而让开发人员能够创建类似于传感器输入设备的单芯片系统:
但是,使用机械组件会牺牲可靠性和人体工程学理念。比如按键容易磨损,从而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鉴于这些局限性,很多行业正在使用电容传感解决方案替代机械用户接口。
采用电容传感用户输入也会面临其他的挑战。比如很多架构需要两个芯片,一个用于实现电容传感,另一个用于实现BLE,从而增加PCB的尺寸,从而增加制造总成本。另外还有电源管理问题,系统需要额外的时钟来协调两个芯片的待机时间。在几乎所有应用中,采用BLE的产品(遥控器、鼠标等)都会使用电池供电。因此,延长电池寿命极为重要。
为了应对上述场景,我们需要集成了电容传感和BLE的单一芯片。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设计人员还需要解决其它一些问题。其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弧形/厚覆面和射电辐射导致的触摸传感SNR(信噪比)的下降。 触摸传感SNR定义了设备区分预期输入信号(本例中就是用户的触摸动作)和噪声的能力。因此,SNR下降将增加设备区分实际触摸动作和噪声的失败率,从而导致误触等现象。请想象一下,如果用户正在观看一场激动人心的足球比赛,但此时触控遥控器的误触错误导致频道不断切换,用户将有何反应?
我们在这里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电容传感技术的基础知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了解误触的起源。
电容传感器就是PBC上的一块导体垫。传感器和地层之间有一个称为寄生电容(Cp)的电容。覆面位于传感器上方。当用户触摸电容按键时,他实际上触摸的是覆面的顶部,这将为传感器增加一个手指电容(Cf)。
因此,
触摸之前的传感器电容 = Cp (基线)
触摸时的传感器电容 = Cp+ Cf(并联电容器)
一个MCU定期扫锚传感器,检测其电容变化(即从Cp到Cp+Cf的变化)。扫描周期由扫描速率决定。
电容的计算公式是:
C = E* (A/d)
(C =Capacitance电容, E= Permittivity电容率, A=Area面积, d= distance between electrodes电极间距)
因此,对于Cf而言,"d"是覆面厚度。厚度增加(即覆面更厚)时,Cf将降低。
MCU在扫描电容变化时,它还需要 确定变化是由实际触摸动作导致的,还是由噪声导致的。当Cf较低时,某些噪声信号有可能拥有相当的强度,因此,MCU可能难以区分真实信号和噪声,从而导致误触。
对于弧形覆面(比如说触控鼠标)而言,Cf因传感器和覆面之间的空隙(降低电容率)而下降,也会导致上述问题。
对于BLE 从设备而言,
蓝牙低功耗(BLE) 无线通信 SID 相关文章:
- 无线通信领域中的模拟技术发展趋势(蜂窝基站)(09-22)
- 无线升级到802.11n 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10-30)
- 基于蓝牙芯片的无线通信模块设计与开发(02-03)
- 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08-04)
- 无线通信网络设计与现场测试(10-10)
- TM-UWB技术及其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