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灵敏度分析和GA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
当今电子设备的迅猛发展对电子设备的故障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准确定位故障元件,提出了通过灵敏度估算故障元件偏差值来寻求电路故障元件。电路网络C中共有m个元件,w个节点,其中有n个可测节点电压V1、V2……Vn。其中独立电源及参考地都在网络C中,假设端口i处有一故障元件xi。当元件发生故障时,xi转化为xi+Δxi。k处输出电压由Vk转化为Vk+ΔVk [1]。当有容差且多个故障元件时,根据节点电压灵敏度定义可得
断方程。
1 诊断方程的转化
当电路中器件参数值发生小的偏移,单软故障发生的概率较大[2]。Q1、Q2 ……Qm为各元件参数偏移百分数,引入自变量方程
引入罚因子M,将有约束的线性规划问题转化为无约束条件的极值求解问题[3-4]。
式中为PSpice内定义的相对灵敏度,为故障元件i的偏移百分数,为电压输出点k处估算的变化量。
2 遗传算法求解实例分析
采用遗传算法求解F的极小值。故障诊断电路采用与文献[3]、[4]中相同的直流电路。
测试数据通过在PSpice中将标称电路修改为容差下的故障电路进行MC仿真获得。将其中一组数据作为测试数据输入程序中。实验中设置故障R1=0.5。各个元件参数的偏移百分数作为算法搜索的种群,以F为目标函数。设置连续多代算法群体均值偏差小于某个较小值L或者遗传代数达到设置值,算法即终止。
随机产生种群初始值,用同一个测试样本重复进行10次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数据结果输出如图2,左边是运行十次算法中,随机产生的初始种群里最优个体元件参数偏移值的分布图。右边是算法收敛后停止时的最优个体元件参数偏移值的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十次算法运行过程中有九次算法收敛,检测到故障。并较为准确的给出了各元件参数偏移值。其中有一次没有收敛,因满足遗传代数而终止搜索。图中X坐标为R1-R5元件,Y坐标为各元件参数偏移百分比,单位为%。
将容差故障电路进行20次蒙特卡洛分析,输出的一次分析中三个测试点电压值为一组测试数据,每组数据输入并进行一次遗传算法搜索。求其20个测试数据下的诊断率。Mut为较小的数,M为很大的正数,诊断率可达94%以上。某次参数设置后用20次MC分析的结果作为测试数据进行诊断。本文的结果1与文献[3]、[4]的方法的诊断结果2、结果3进行对比,得出表1。
3 遗传算法的改进
搜索最适合的遗传算子,进一步提高诊断概率。同电路设置故障元件R1偏移-15%,电阻容差为±5%。在初始种群生成时,设定每个个体为单软故障的参数。生成的Chrom为各个元件参数偏移百分数,则元件参数变为R(1+x%)。R表示元件标称值,x为随机产生的偏移百分数,单位为%。但经过交叉变异等操作之后的新的种群即可能完全随机变化,可为多软故障。当运行到终止代数或满足阈值条件即终止算法。阈值设置为相邻两代的E
的差值小于精度L,且连续三次都小于精度L,则认为达到了最优点。
实验可得变异率较大的其种群均值分布差异较大。而变异概率减小时,种群均值变化较小,其值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本文将交叉算子与变异算子在一定范围内以一定的步长变化,筛选出结果较好的取值,然后统计各个算子出现的概率来判别算子的最优取值范围[5],同时,设置遗传代数逐步增加。实验结果得出变异率在0.01~0.02之间,交叉率在0.7~0.95之间所占输出比例最大。表2为设置变异率为0.01,交叉率为0.85,遗传代数为100时设置故障及诊断概率。
由于故障的模糊性,小故障诊断率较低,增加遗传代数提高了收敛率,但并没有很好的提高诊断概率。以下为检测R3时,算法收敛时得到的一组数据,该数据并没有检测出正确的故障,Q1:6.4529,Q2: -5.5277, Q3 :-0.0268,Q4:3.2115,Q5 :-1.9950。其中R1、R2同时为故障元件时的输出与设置的故障R3=0.8 等效,所以在具有模糊性的故障诊断中,诊断率相对较低[6]。
4 动态自适应遗传算法,提高诊断概率
M. Srinivas提出的自适应遗传算法是当群体适应度比较集中时,适当增大Pc、Pm的值,而当群体适应度较为分散时,适当减小Pc、Pm的值,对编码当中每一位都根据Pc、Pm来选择是否进行交叉和变异操作[7]。但是该算法以个体为单位来考虑,缺乏整体的考虑。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同时在对每个个体计算Pc、Pm的值会降低算法执行的效率。
文献[8]中韩瑞锋提出的算法是利用群体最大适应度fitmax,最小适应度fitmin,适应度平均值fitave这三个变量来控制Pc、Pm的值。其中fitmin与fitmax越接近,越容易陷入局部最优,fitave与fitmax反映了群体内部适应度的分布情况,fi
- BP神经网络的电路最优测试集的生成设计(07-11)
- 基于STC89C52的程控恒流源的设计(12-23)
- 基于虚拟仪器的多通道信号产生系统设计(03-12)
- 基于PXI和LabVIEW的 FCT(Functional Circuit Test)测试系统(05-11)
- 基于数字移相高精度脉宽测量系统(07-09)
- 测量位置的PSoC微控制器与LVDT(07-06)